奉天府最高长官是正三品府尹?实际上乾隆以后,府尹已沦为二把手
奉天府、顺天府是清代的“京府”,级别高于一般的省治府,长官称为“府尹”,秩正三品。不过同样是京府,清代的皇帝对奉天府似乎格外重视,其官制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些变化,尤其是自乾隆以后,奉天府的一把手其实并不是府尹。
奉天府特别行政区的建立
1644年,清军入关建都北京,当时全国的形势十分严峻,清军实际占领的区域不过是京畿、直隶一带,地盘远不及大顺和南明。
以多尔衮为首的满洲统治高层,对大清的未来并不确定,甚至有很多人认为,清王朝有可能还会被迫退出关外。
故而,当时盛京的官制以及各类行政机构仍被保留,采取八旗驻防的方式进行统一管理,不设府、州、县治。
顺治十年,随着中原的逐步统一,开始在盛京设立辽阳府以管理当地的民事。顺治十四年,清王朝基本坐稳了江山,短时间内政权被颠覆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在这样的政治环境下,效仿明代的“两京制”,将盛京正式确立为“陪都”,同时照顺天府之制置奉天府,以府尹为最高长官。
经过顺、康、雍三朝的调整,盛京的行政机构趋于完善,所属地方按照《光绪会典》的记载,有京县一(承德县),府二(锦州府、昌图府),厅四(凤凰直隶厅、兴京厅、金州厅、新民厅),州五(辽阳、复州、宁远、义州、岫岩),以及十四县(不具列)。
此后盛京的府厅州县没有变动,一直到光绪、宣统二朝,随着清末官制改革以及东北设省后,才有最新的调整。
奉天府的官制
自顺治十四年置奉天府后,府尹为最高行政长官,其下设府丞(正四品)、治中、同知、通判等佐贰官。
乾隆三十年,奉天府尹的地位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一年乾隆皇帝下旨,增设了“兼管府事大臣”一职,其权位于府尹之上。
按制,兼官府事大臣例由盛京五部侍郎担任。了解清代官制的读者应该是清楚的,盛京五部(吏部不设)的最高长官为侍郎,秩同京师六部侍郎皆为正二品。
这次调整意义重大,奉天府尹的权限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从此沦为二把手。那么乾隆皇帝为何要增设管府事大臣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一是盛京地区以军事管理为主。盛京作为满人的龙兴之地,是太祖、太宗创业之基,又有关外三陵。其政治地位要远远高于其他各省,这也是清代统治者迟迟不在东北设省的原因。
按照《清代典章制度》的记载,盛京的管理主要分为军政、民政两个方面。八旗驻防最高长官盛京将军权限很大,既管军政又管旗人事务;奉天府的职责则是管理当地的汉人事务。
不过这样一来也会产生一个矛盾,因为盛京地区旗人数量很多,他们自认是“满洲老人”,经常与汉民发生矛盾,一旦发生刑事案件,奉天府尹忌惮盛京将军之势,难以公正审理。
对于朝廷来说,维持盛京地区的安定团结、保持满汉之间的协调是至关重要的。故而乾隆皇帝鉴于形势做出调整,在盛京五部侍郎中简派一人兼管府事。
毕竟,五部侍郎只比盛京将军低一级,至少在事权上可以对盛京将军进行制约。
二是天高皇帝远,对奉天府尹加以防范。奉天府不比顺天府,顺天府权力再大,毕竟还是在皇帝的眼皮底下,又受到在京各部的制约,掀不起什么风浪。
奉天府距离京师遥远,且奉天府尹又是“满缺”,大多数情况下盛京将军与奉天府尹都是一条船上的人。
皇帝倒不怕他们尾大不掉,而是担心他们的结合,会破坏盛京地区的政治稳定,尤其是对汉人的统治上会存在偏见性。
轻视、慢待东北地区的汉人所引发的结果,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就吃过苦头。因此,乾隆皇帝鉴于历史教训,以侍郎兼管事大臣的身份,作为监督人。这就好像设各省督、抚共设的性质一样。
光绪二年,朝廷对盛京的官制做了一个很大的调整。令盛京将军兼管奉天府事,奉天府尹依旧是二把手。
看到这里或许有读者会认为奉天府尹这个官当得有点委屈,其实不然。不管是乾隆增设管府事大臣,还是光绪朝以盛京将军兼管府事,其实奉天府的正常事务都是府尹负责。这就如同大学士兼管某部一样,实际负责部务的仍是尚书。
自盛京将军兼管府事以后,头衔上也有了改变,照例要加“兼尹总督衔”。同样奉天府尹的品级也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正三品升格为加二品衔,并以兵部侍郎、右副都御使衔行巡抚事。
可以这么认为,光绪初年盛京官制的调整,其实已经是慢慢向其他各省看齐了,盛京将军视为“总督”,奉天府尹视为“巡抚”,这也是后来东北建省的官制雏形。
- 本文分类:常识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10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3-04-25 08:33:25
- 本文链接:https://m.ghbk.net/changshi/EyNqwwVqG9.html
- 上一篇 > 鸡翅香锅的家常做法来了,原来这么简单!
- 下一篇 > 鲁迅先生读书时保持的三点精神,告诉我们什么是会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