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吴下阿蒙的意思是什么(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吴下阿蒙有着怎样精彩的一生?)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4 08:10:27    

三国时代的孙吴势力,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号称“四大都督”。“士别三日”、“刮目相待”、“吴下阿蒙”,这几个关联的成语都出自吕蒙,还编辑进入了我们的语文课本,但吕蒙在四大都督里的名气和存在感都差强人意。怎么回事?下面就来聊聊这个吕蒙。


一、吕蒙少年不甘平凡,敢作敢为

01

吕蒙少年从军,勇气可嘉。“吕蒙字子明,汝南富陂人也。少南渡,依姊夫邓当。”(《吕蒙传》)吕蒙出身贫困,在汉末士族林立、豪强当道的大环境下,全无宗族势力可以依附,很小的时候就跟随姊夫邓当生活。“蒙年十五六,窃随当击贼,当顾见大惊,呵叱不能禁止。”(《吕蒙传》)邓当是孙策的部将,吕蒙十五、六岁就偷偷从军作战,鉴于战场凶险,邓当想要制止,但是,吕蒙小小年纪,志向不小,天生牛犊不怕虎,生就一股狠劲,立志要闯出一番前程来。邓当对人小鬼大、少年老成的吕蒙也无可奈何。

02

吕蒙不甘受辱而杀人,意外受到孙策重视。有个小官吏看不起吕蒙,出言羞辱,吕蒙怒火中烧,竟然杀人逃匿,后来在校尉袁雄指导下引罪自首,居然幸运地获得孙策的接见,并加以赏识,编入卫队。吕蒙由此而获得孙吴阵营高层文武的关注,命运发生重大转折,前景一片光明。吕蒙挣扎于社会底层的极度自卑个性,极度敏感,形成极度仇恨,不计后果的心魔伴随其一生,吕蒙眼界上格局上严重受限,仿佛西方莎士比亚四大悲剧《奥赛罗》的主人公奥赛罗,失去判断,失去理智,冲动的魔鬼最终也影响了其可以达到的成就,穷其一生也无法摆脱悲剧的发生。

03

吕蒙继承姊夫部队,实现从士兵到头领的跨越。“数岁,邓当死,张昭荐蒙代当,拜别部司马。”(《吕蒙传》),吕蒙经过几年的战场历练,逐渐得到认可,靠着机灵、狡诈、勇敢,成为独立部队的首领。几年后,邓当去世,孙策头号文臣张昭举荐吕蒙接替邓当领兵,拜别部司马。



二、吕蒙奋勇争先,屡建功勋,以勇将闻名

01

吕蒙所向无前,参与平定丹阳贼寇。“(吕蒙)从讨丹扬,所向有功,拜平北都尉,领广德长。”(《吕蒙传》)

02

吕蒙摧锋勇进,阵斩陈就,江夏一战建奇功。208年,“(吕蒙)从征黄祖,祖令都督陈就递以水军出战。蒙勒前锋,亲枭就首,将士乘胜,进攻其城。祖闻就死,委城走,兵追禽之。”(《吕蒙传》),吕蒙率领先锋部队,奋不顾身,斩杀黄祖都督陈就,乘胜进军江夏,击败黄祖,立下第一功。吕蒙因此升任横野中郎将,获得千万钱奖励。

03

吕蒙临阵先登,攻克皖城。214年,“权亲征皖,引见诸将,问以计策。蒙乃荐甘宁为升城督,督攻在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抱鼓,士卒皆腾踊自升,食时破之。”(《吕蒙传》)吕蒙派甘宁为敢死队长,自己临阵手擂战鼓,跟进前线,指挥先登,强鸷壮勇,攻克皖城,一展勇将风采,升任庐江太守,增加部队编制,奖赏甚多。

04

吕蒙悍勇善战,一战克定庐陵贼寇。214年“蒙还寻阳,未期庐陵贼起,诸将讨击不能禽。”“蒙至,诛其首恶,余皆释放,复为平民。”(《吕蒙传》)庐陵贼寇祸乱地方,孙权派出多位将军都无法平定,吕蒙一战而诛其首恶,迅速恢复地方秩序平安,孙权高度赞扬吕蒙出类拔萃,“鸷鸟累百,不如一鹗。”吕蒙被视为孙权不可多得的最能征惯战的“鱼鹰”。

05

吕蒙悍不畏死,保护孙权脱险。214年,“(孙权)征合肥,既撤兵,为张辽等所袭;蒙与凌统以死扞卫。”(《吕蒙传》)“(甘宁)并吕蒙、蒋钦、凌统及宁,从权逍遥津北。张辽觇望知之,即将步骑奄至。宁引弓射敌,与统等死战。”(《甘宁传》)合肥之战,曹魏大将张辽以奇兵突袭孙权,威震逍遥津。孙权溃败,惊心动魄,千钧一发,命悬一线。吕蒙、凌统等冒死奋战,奋不顾身,拼命抵挡曹军冲击,于绝境中力战脱险,护主有功。


吕蒙出身微末,为了出人头地,舍身忘死,作战勇敢,以命搏功,这也是草根逆袭的无奈,别无选择。唯有如此,才有机会逆天改命。东吴猛将一流者只有甘宁、太史慈,江东十二虎臣充其量也就二流武力,以吕蒙之勇,次于周泰、凌统,大概与陈武、蒋钦相若。由此,吕蒙亦算东吴可数之勇将了。所以,吕蒙亦常常作为先锋之选。


三、吕蒙接受孙权劝学,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现在的学校课本,七年级语文下册选录了《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一文,说的是吕蒙通过强化学习脱胎换骨的故事。

“吴下阿蒙”的吴就是指三国时吴县(今江苏苏州),吕蒙小名阿蒙,才识尚浅,小时候不爱学习,后来听从孙权的劝告,发奋苦学,“笃志不倦”地博览群书,学问大有长进。其实,200年孙权当政后,不止对吕蒙劝学,还有将军蒋钦,都寄予厚望。东吴大都督鲁肃听说吕蒙已经不是过去只懂舞刀弄枪的吕蒙了,于是上门访问,通过交谈,惊喜地发现吕蒙真是变了,变得有思考、有智慧,变得识见精博、深谙谋略了。吕蒙则显得自信、豪爽,毫不掩饰,自己表扬自己“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自此,鲁肃将吕蒙引为知已,更加重视依重。


鲁肃访问吕蒙这个故事,发生于210年左右,《吕蒙传》及注引《江表传》均有详细记载。吕蒙一下子创造了几个相关联的成语,成为发愤勤学、学有所成的典范。


当代伟人毛主席也表扬吕蒙这种爱学习的精神。谁都知道知识改变命运,学习相当重要,只要好学,只要肯学,时间就会挤出来,学问就会积淀,就算没有聪明的大脑和足够的悟性,也总会集腋成裘,总会学有所成,功夫不负有心人!



四、吕蒙机灵有谋,堪称东吴军事家

01

吕蒙机灵善变,在部队整编中独树一帜。孙权继承孙策基业后,东吴军制保留部曲、私兵,家族继承。部分将领及年少的继承人统兵才能有限,战斗力不强。孙权准备重新整编部队,裁撤冗员,合并番号,重新核定领军的编制。“蒙阴赊贳,为兵作绛衣行縢,及简日,陈列赫然,兵人练习,权见之大悦,增其兵。”(《吕蒙传》)吕蒙为了保留独立领兵,暗中举债借钱,为士兵统一服装和绑腿,注意加强操练,在检阅部队时,展现了良好军容军威,受到孙权的赏识,并增加了兵员编制。吕蒙战斗力亦大大增强。可见,吕蒙机灵善变,善于包装,善于作秀,具有敏锐的政治嗅觉,狡黠善谀足见一斑。

02

吕蒙揣摩用人之术,建议善待投靠的新将领。208年,“益州将袭肃举军来附,瑜表以肃兵益蒙,蒙盛称肃有胆用,且慕化远来,于义宜益不宜夺也。权善其言,还肃兵。”吕蒙此举增强了投奔新人的信任感,对稳定军队、稳定人心起到了鼓励的作用,引导的作用,深得人心。

03

吕蒙支持甘宁犄角取势,合攻江陵。208年,赤壁之战后,吕蒙随周瑜攻打曹仁镇守的南郡首府江陵。甘宁分兵西进,以奇兵攻克夷陵,与周瑜主力形成犄角之势,曹仁急攻甘宁,东吴多数将领不主张分兵救援。吕蒙对周瑜、程普献计说:“留凌公绩,蒙与君行,解围释急,势亦不过久,蒙保公绩能十日守也。”(《吕蒙传》)


吕蒙判断曹军短期不会发现吴军调度,由凌统在江陵正面对峙足以抵挡守军。吕蒙随周瑜、程普迅速支援甘宁,一定可以击破曹军,并预测曹军逃跑路线,建议“分遣三百人柴断险道,贼走可得其马。”(《吕蒙传》)结果正如吕蒙所料,吕蒙急行军,以快打慢,以多打少,解救了甘宁,保住了夷陵战略地位,同时缴获三百多匹战马。由于吴军控制西边夷陵,关羽占领东北江津港,张飞截断北边通道,曹军被逼无奈退守襄阳,东吴占领江陵。吕蒙因功“拜偏将军,领寻阳令。”(《吕蒙传》)实际上,战场瞬息万变,无人能料成败,在这里,感受到了吕蒙骨子里镌刻的赌徒心理、冒险气息。但是,吕蒙看到夷陵的战略势态和犄角作用,军事眼光独到,殊为难得。

04

吕蒙建议建设濡须坞战略要塞,防备曹军强势猛攻。213年,吕蒙“又从权拒曹公於濡须,数进奇计;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曹公不能下而退。”(《吕蒙传》)东吴水军强大,数次在江河湖水打退曹军,颇为自持。但吕蒙认为曹军水军也会逐步增强,加上兵多将广,势力宏大,如果固步自封,一定会危险。据《吴录》记载: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人,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权曰:“善。”遂作濡须坞。吕蒙力排众议,孙权于夹水口建设战略要塞濡须坞,无疑为不沉的古代“航空母舰”。濡须之战,吴兵守备甚严,曹操无功而还。东吴筑坞固防达到了进可攻淮扬、退可守江东的效果目的,吕蒙战术思想越发成熟。

05

吕蒙建议孙权伺机攻打曹魏粮食要地皖县。“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吕蒙向孙权建议说“皖田肥美,若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吕蒙传》)特别是古代,粮食为第一要务,214年,孙权亲征皖县,吕蒙、甘宁为先锋攻克皖县,实现战略意图,获得了突破长江的难得的战略桥头堡。可惜,吕蒙在东线的战略不是向北拓展,争夺淮南合肥,而是战略收缩,退守长江。以至于攻取皖城的意义和作用大打折扣,使得保卫皖城的成本大大增加,而且无法安心开发利用,军事与政治脱节了。


五、吕蒙成功的背后有一位令人敬佩的慈母。

01

吕蒙“儿行千里母担忧”。吕蒙十五六岁偷偷跟随姊夫邓当的部队出征,在战火纷飞的战场玩命,邓当管不了,就告诉吕蒙母亲,“母恚欲罚之”,吕蒙大声告白:“贫贱难可居,脱误有功,富贵可致。且不探虎穴,安得虎子?”(《吕蒙传》)吕蒙少年立志,贱命一条,不怕艰难险阻,试图改变命运,如若侥幸立功,富贵可得。吕母看到吕蒙有出息,既喜又忧,谁不想翻身,谁不想成为贵族的祖先?从来就没有公平的世道,苦命的孩子就是要被迫付出更多啊,吕母默默地为吕蒙祝福祈祷。

02

吕蒙在母亲的见证下,与鲁肃结为好友。210年,“鲁肃代周瑜,当之陆口,过蒙屯下。”鲁肃与吕蒙相谈甚欢,“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吕蒙传》)孙权劝学,少不了吕母的关心督促,吕蒙非复“吴下阿蒙”,也少不了吕母的功劳。

03

吕蒙在母亲的劝导下包容重用猛将甘宁。“甘宁粗暴好杀,既常失蒙意,又时违权令,权怒之,蒙辄陈请:‘天下未定,斗将如宁难得,宜容忍之。’权遂厚宁,卒得其用。”(《吕蒙传》)这件事《甘宁传》有记载,甘宁为吕蒙部将,擅杀小厨童,激怒吕蒙,吕母出面劝导,吕蒙重新认识一将难求的意义,以柔克刚,保护了甘宁,为东吴赢得一员猛将的心。当时,东吴一流猛将只有甘宁、太史慈,之后就是周泰、凌统、吕蒙之流为先锋了。吕母从慈悲为怀的角度出发,也知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的意蕴了。难能可贵,识见不凡啊!吕蒙幸有此母!

04

吕蒙在母亲的感召下,将心比心,赢得同僚之心。“时蒙与成当、宋定、徐顾屯次比近,三将死,子弟幼弱,权悉以兵并蒙。蒙固辞,陈启顾等皆勤劳国事,子弟虽小,不可废也。书三上,权乃听。蒙于是又为择师,使辅导之,其操心率如此。”(《吕蒙传》)


吕蒙有过深刻的记忆,当年接手姊夫的部队,差点就被兼并了,感同身受。在东吴,没有部曲,就没有战功,也就没有爵禄。如果没有私兵,等到长大,就要从零开始,从大头兵开始,就象丁奉一样,不知需要负出多少才能收获一点点。所以,吕蒙以自己卑微的经历,深知人情冷暖,想到朋友的子弟,给予关心帮助,殊为难能可贵!


当然,从部队建设的军事角度而言,自然不利于东吴。但于个人而言,则是好到不能再好的好人了。吕蒙居然不贪心,不落井下石,还雪中送炭。作为外来江淮的吕蒙,待人处世深得悟道,与江东士族和谐共荣,吕蒙深通世道人心啊!吕蒙耳濡目染,深得乃母循循善诱,吕母教育有方啊!正所谓“立一善而百善至”。

显然,吕蒙深受母亲影响,为人处世,时时处处都透出一付好心肠,知人知世啊!



六、吕蒙主张独力抗曹,偷袭荊州关羽,开启了曹魏必然统一的进程。

1、吕蒙战略思想的形成

第一阶段:吕蒙主张对魏立足于防。

东吴战略一直在摇摆,一直在变化,孙坚的理想是打一块地盘,盯上了荆州,结果死于江夏。孙策的理想是雄霸天下,在初步平定江东六郡、奠定争霸基业之后,曾经试图北上争淮,却受阻于陈登广陵防线。孙策后来意外殒命,继位的孙权,他的理想很现实,就是守住江东基业,努力完成先父未竟的宿愿。周瑜的二分策,刚一提出,还未来得及实施,周瑜就英年早逝。随着周瑜的去世,孙权对外扩张的心也死了。更加现实更加符合形势的鲁肃鼎足策,则成为孙权不得以的选择。


现实就摆在那里,一是曹操南征,孙吴凭一己之力无以生存立足。二是刘备崛起,刘表长子刘琦借力资源与地利,诸葛亮借力战略与人才,刘备势力的潜力不能无视。赤壁之战、南郡(江陵)之战都是因为孙刘联盟才获得胜利,孙刘暂时渡过危险是因为联盟。因为有联盟,孙权得以全力在东线徐州方向寻求突破,希望控制淮南,伺机而动,进而吞并中原,一统天下。历代军事战略家都有共识,在长江以南兴起的势力,由南往北攻;在黄河以北兴起的势力,由北往南攻。淮南地区都是战略桥头堡,谁控制了淮河平原,谁就获得了先手优势,统一的天平就向谁倾斜。


可以说,在鲁肃为都督时期,孙权战略是最优的选项。只是,孙吴水军强陆军弱,而且统帅将领武勇整体偏弱,骑兵更是弱项,所以东线徐州合肥一直无法突破,孙权还差一点丢了性命。吕蒙也为曹魏大将张辽所慑服,心有余悸。所以,吕蒙提出了修筑濡须坞防线。很明显,这是一种战略收缩。不争淮无以争天下,吕蒙战略思想无疑是放弃争霸天下,退守长江防线,力保江东,割据一方。


第二阶段:吕蒙预谋控制荆州,全长江以抗曹魏

210年,吕蒙陆口相会鲁肃,即已萌生讨伐关羽、提领荆州的初步构想,吕蒙说“与关羽分土接壤,知羽骁雄,有兼并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面对关羽的压迫感、恐惧感异常强烈,“今东西虽为一家,而关羽实熊虎也,计安可不豫定?”(《吕蒙传》)

吕蒙明显感到不安,把关羽视为最危险的敌人。关羽的威胁在哪里?关羽心高气傲,看不起孙吴,不注意维护双方联盟,让孙权在精神上感到屈辱,让吕蒙感到压抑的心理阴影。诸葛亮、鲁肃是蜀吴联盟坚定的维护者,鲁肃把当前主要的敌人定位为曹魏,认为关羽暂时没有实质性的威胁,双方有摩擦,小打小闹不可避免,不至于上升为主要敌人。


关羽将诸葛亮《隆中对》“东和孙权”的立国之策置之脑后,吕蒙内心并不认同鲁肃鼎足之策。于蜀汉战略而言,关羽身为一方统帅,肩负国之重任,实在不应该意气用事,扮演联盟破坏者的角色。关羽与吕蒙的冲突暗流涌动,这就让孙权有机可乘,让吕蒙找到宣泄抑郁的借口。吕蒙向鲁肃献上五条对付关羽的计策,鲁肃为之大惊,一者惊喜,吕蒙未雨绸缪,计划周详,可圈可点。二者惊怕,吕蒙视关羽为东吴安全的梦魇,欲置之死地而后快的畸形心理。


可见,吕蒙对荆州对关羽预谋已久,吕蒙一门心思掂记着关羽,揣摩着荊州,不谋敌对的曹魏,而专谋盟友的蜀刘。吕蒙在军事上的指导思想与政治上的联盟战略出现了严重的偏离和矛盾。


第三阶段:吕蒙就任东吴大都督,摈弃鲁肃联刘抗曹战略,力主去刘,单方抗曹

217年,鲁肃去世,吕蒙接任都督,与孙权讨论天下形势,决定东吴战略。一方面,吕蒙认为“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吕蒙分析东攻合肥,困难重重,就算侥幸攻克,东吴也无力守备徐州,建议据长江天险,以濡须坞为要塞,抗拒曹魏。另一方面,吕蒙认为关羽必然扩张,必然攻打东吴,建议孙权先下手为强,设想“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吕蒙传》)


吕蒙的意思非常明确,一个意思是:关羽一定会伺机率先攻打东吴,目前不敢打,是因为有孙权和吕蒙,马庇拍得响,自视也颇高。另一个意思是:孙吴根本不需要与刘备联盟就可以一力抵抗曹魏,然后幻想由孙皎守备南郡,由吕蒙亲自占领曹魏的襄阳,由潘璋占领刘备的永安,由蒋钦率领机动的万人军队警戒长江,接应各个方面。各个将领分守一地,足够抵抗曹魏。


孙权同意了吕蒙的战略,决定同时与魏蜀为敌,计划首先灭关羽吞荆州,全长江之天险,然后,向西逆水而攻蜀汉白帝城(永安),向北仰攻曹魏襄阳城。一力单方抗两强。


2、吕蒙毁盟,不宣而战,巧取豪夺刘备荆南三郡

曹操与韩遂、马超曾为友军,合力攻打袁绍势力。曹操当年打关中不敢明目张胆,不敢首先发动攻击,只是说“借道关中”进攻汉中张鲁,逼反韩遂、马超诸将,赢得道义上的制高点,师出有名,这才大张旗鼓,名正言顺,征伐关中。刘备进川也是功夫做足,在刘璋杀张松率先向刘备开战后,刘备才采用庞统中策收取益州。曹操、刘备明面上无违道义。但是,吕蒙根本不顾这一套,根本不顾道义,心中根本没有盟友的概念,有的只有利益、只有军功。215年,吕蒙还不是都督,越过大都督鲁肃,直接对孙权负责,“权命蒙西取长沙、零、桂三郡。蒙移书二郡,望风归服,惟零陵太守郝普城守不降。”吕蒙利用信息不对称、软硬兼施的办法,“诈郝普,取零陵”。吕蒙巧取豪夺,无视孙刘联盟,单方面袭击占领了刘备荊南的长沙、桂阳、零陵。



3、吕蒙并不认同湘水之盟

赤壁之战、南郡之战后,兵家必争之地的荆州被曹操、孙权、刘备三家瓜分,曹操占据荆州北部最大的南阳郡和江夏郡一部分,孙权得到南郡和江夏郡的一部分,刘备得到荆州南部四个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及江夏郡的一部分。当时刘备屯兵公安,不利于向西向北发展,以占有的部分江夏郡为交换,两次向孙权提出借荆州的南郡(江陵),东吴鲁肃劝说孙权暂时将南郡借给了刘备,于是刘备便有了荆州五郡(南郡、长沙、零陵、桂阳、武陵)。


刘备以此为基地,于215年夺取了刘璋的益州。此时,孙权希望收回南郡,刘备不答应,希望在夺取凉州后以整个荆州交换。双方谈不拢,孙权不宣而战,派吕蒙袭取了荊南三郡,双方剑拔弩张。215年,刘备兵临公安,关羽出兵益阳,孙权怂了,刘备汉中方向军情紧急,需要进行战略调整,孙刘双方还是坐下来谈判了,最终双方签下湘水之盟,《孙权传》记载:“未战,会曹公入汉中,备惧失益州,使使求和。权令诸葛瑾报,更寻盟好。遂分荆州、长沙、江夏、桂阳以东属权,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属备。”《刘备传》与《孙权传》比较一致,《吕蒙传》与《鲁肃传》类同,即以湘水为界,分荆州的江夏郡、长沙郡、桂阳郡属于孙权,分荆州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属于刘备。孙吴归还之前占领的零陵及俘获的郝普等士吏,双方重归于好。


湘水之盟是在双方都有紧急军情的情况下被迫签订的,刘备汉中方向、孙权濡须方向同时出现军情,客观上说刘备更加紧急,更加不利,孙吴方略占上风,应该对湘水之盟是相对满意的,利益更大的。荊州的领土分歧本来到此就基本分明了,也分割清楚了。在鲁肃在世时,孙刘还是合作的,镇守荊州的关羽也从未主动攻击东吴。


吕蒙并不乐意吐出吃到嘴里的零陵,更不认同湘水之盟。吕蒙拿下零陵后,得意地向郝普说出使用诈计的全过程,把蜀汉官吏羞辱了一番,摆出一付故意死嗑蜀汉的姿态。这一幕似乎有那么一点小人得志的猖狂,一种病态心理,好似跟关羽有什么深仇大恨一样,有一种心理解脱的疯狂。真是莫名其妙啊,究竟吕蒙的心里,关羽给予多大的压力、种下了多大的仇恨?史籍里找不到哩,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只好归为心理性格因素了。鲁肃任大都督时期,吕蒙与关羽作对都是暗中操作,或者撇开鲁肃,直接与孙权谋划。但湘水之盟,孙权是肯定同意的,不是因为鲁肃,而是现实,孙权必须暂时化解东线曹魏南征濡须的危机。所以,孙权是个现实主义者,而吕蒙则是机会主义者。217年鲁肃去世,吕蒙接任东吴大都督,东吴就把湘水之盟丟进长江了,只是蜀汉还蒙在鼓里。


4、吕蒙背盟,趁关羽倾全力进攻襄樊之机,实施阴谋偷袭

219年,刘备进位汉中王。七月,关羽兴兵北伐,进攻曹仁的襄樊。曹操派于禁、庞德等七军支援。关羽借助暴雨水患,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华夏震动。曹操再派徐晃等优势兵力救援曹仁。关羽劳师远征,围困襄樊,久攻不克,被徐晃重兵破围,关羽幻想最后一搏,没有见好就收,知难而退。刘备盟友孙权此时不是声援关羽,趁机攻击曹魏东线合肥,或者中线江夏。而是掉转枪口对准盟友后背就是一个冷枪。吕蒙究竟是如何一步步把关羽逼入绝境的?且看吕蒙步步紧逼、环环相扣的战术操作:

第一招

吕蒙称病返回建业,由名不经传的年轻书生陆逊替代,麻痹关羽。其实,吕蒙也是真的病了,他不顾病体,又偷偷潜回陆口指挥。

第二招

吕蒙示意陆逊向关羽示弱,进一步麻痹关羽,让关羽尽量抽空后方守备力量,造成后方空虚。高傲的关羽连吕蒙都看不起,陆逊就更不在话下。关羽的警惕性被严重削弱。关羽大意,蜀汉荆州无人啊!

第三招

吕蒙命令吴军化装为平民,实施“白衣渡江”计策,吴军兵不血刃控制关羽防御烽火台,封闭后方消息。关羽失其耳目,对后方一无所知。

第四招

吕蒙用欺诈计逼降江陵守将糜芳、公安守将傅士仁,关羽大本营失陷,后院起火。

第五招

吕蒙实施攻心计,严明军纪,以仁义笼络人心,善待关羽荊州军家属,瓦解关羽军兵斗志士气。

第六招

吕蒙派遣朱然、潘璋等截断关羽逃生之路。吕蒙军事上大兵压境,全面围攻强弩之末的关羽,关羽一败再败,最终完败殒命。一代名将黯然落幕。

吕蒙奇袭荆州、擒斩关羽,为东吴不世奇功,“以蒙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赐钱一亿,黄金五百斤。蒙固辞金钱,权不许。封爵未下,会蒙疾发,……年四十二,遂卒于内殿”。


就纯军事战术而言,吕蒙偷袭荆州,背刺关羽,看穿了关羽布防的弱点,示虚于形,攻心为上,巧于用诈,兵贵神速,攻其不备,深得“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的谋攻精髓,堪称兵法范例,非常完美。吕蒙完胜三国第一号名将关羽,妥妥的兵法高手,因此而入列唐、宋武庙,受到褒扬。但对此教科书式的战例,人们偏偏又不屑提起。


5、吕蒙袭杀关羽的战略风险分析

01

吕蒙把盟友视为敌人是战略误判。

吕蒙内心一直存在一种偏见,一种狭隘的心理,始终认为曹操南征是靠孙吴力量而胜利,刘备势力可有可无,而且是孙吴救了刘备,是恩主,于是所有胜利果实应当由孙吴支配。吕蒙一心据有荆州,不能容忍刘备分治长江,在认识思维上与蜀汉产生偏见和分歧,衍生出不可调和的矛盾。包括孙权,也多少有这个认识。除了鲁肃、周瑜,恐怕东吴文武大多数也是这个观点。曹魏的顶级谋士多数看重刘备,曹操、郭嘉、荀彧、程昱更视刘备为曹操争霸天下的最大对手。东吴鲁肃、周瑜也不敢轻视刘备,吕蒙居然视刘备为无物,毫无识人之明。


其实,刘备的潜力与作用就摆在那里。吕蒙并未认识到之前的战略平衡是因为蜀刘的助力,是因为鲁肃摄合的联盟合力。很明显,孙吴为什么要委屈自己,归还刚刚占领的零陵,并放还郝普等蜀汉官吏?为什么要缔结湘水之盟?因为,曹魏同时攻击吴蜀,孙刘在危机面前必须联合,才能对抗强大的曹魏。


吕蒙判断刘备关羽随时伺机攻击东吴,吕蒙说“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根本没有实质证据支撑,吕蒙所谓的理由无非就是刘备对江陵的“借”与“还”上扯皮,刘备从未视孙权为主要敌人而采取军事行动,蜀汉使命一直是“北伐曹魏,兴复汉室”。关羽虽然没有很好维护孙刘联盟,却也没有主动进攻盟友,关羽军锋所指都是北伐,进攻襄樊就是实际行动。蜀汉在没有打败曹魏之前,根本无意与孙权争江南。吕蒙却总把关羽作为放不下的一块心病,把蜀刘视为最大的威胁,夜不安寝,决意先下手为强。


本来,孙刘合作才能抵抗曹魏,三国也因此保持战略平衡,从而形成三国鼎立。曹魏就是吴蜀的主要敌人,是主要矛盾。不错,魏蜀都有并吞天下之志,就当前形势而言,蜀对吴有威胁,但不致命,毕竟蜀刘国力整体弱于吴。曹魏国力碾压吴、蜀,一对一决战,魏对吴的威胁则是致命的。显然,孙吴生存的主要矛盾是魏,次要矛盾才是蜀。吕蒙却把与刘备之间的次要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而忽视了混淆了强大的曹魏这一主要矛盾。吕蒙主次颠倒,眼光短浅,格局太小,实乃战略误判,可能带来颠覆性的危险。


02

吕蒙瞄准攻击荊州关羽是引火烧身。

吕蒙偷袭荊州,杀害关羽,将盟友蜀刘树为死敌。此时,孙权与曹操秘密协议,曹操撤出东线合肥主力,孙权出兵袭击关羽。曹魏愿意与孙吴平等相待吗?这种互相利用的友好能持续多长时间?孙吴又多了一个敌人,与曹魏的蜜月过后准备好吊打了吗?


吕蒙偷袭荆州,全面控制长江防线,有利有弊,利者增加经济人口,掌控长江中游天险主导权。弊者增加了来自北方襄樊对荊州的防守压力。进占荆州,达不到进可吞天下,退可坐待良机的目的,不但无助于东吴政权的侧翼辅助功能,战略上还需要在长江处处设防,分散了国防力量,军事上常常顾此失彼。


吕蒙偷袭荊州,杀害关羽,损人不利己,直接引来刘备覆巢报复。一方面,幸而曹丕没有抓住机会一举攻灭孙吴,否则,吕蒙自掘坟墓之罪责难逃。另一方面,孙刘死嗑,双方削弱,“亲者痛,仇者快”。当时谁也不敢赌谁胜谁败,若果东吴陆逊败,东吴速亡,蜀汉独力难支,跟着覆亡。幸而陆逊横空出世,逆天改命,为吴蜀两国苟延残喘保留了机会。又幸而蜀汉诸葛亮掌权,高瞻远瞩,力排众议,主动与吴和好,以北伐求生存。若换作机会主义者当政,蜀吴速亡矣。孙权也不得不在现实面前低头,征求陆逊建议后,放弃吕蒙战略,改弦易辙,与蜀联盟,吴、蜀获得了暂时的生存。


吕蒙偷袭荊州,这个时候与刘备撕破脸皮敌对是否上策?不知道非复“吴下阿蒙”的吕蒙大都督是怎么判断的,即使全据长江,依然两面受敌,国家危在旦夕。那么,荊州就不争了吗?当然可以争,但此时不能夺,可以学习鲁肃斗而不破,逐步讨取利益。如果嫌弃步子慢,可以吖,取荊州什么时候合适?应该是拿下合肥控制淮扬之时。只有削弱了曹魏,壮大了自己,才能向盟友开刀。否则,为自身计,还是养狼合算,让狼与曹魏这头猛虎斗,让蜀削弱魏,等到一定程度,徐图发展,实力天平倾向自己。也可以考虑火中取栗袭取荊州。这就是政治平衡的范畴,大家思考看看。


03

吕蒙高估东吴军事实力是臆想症发作

吕蒙的战略设想是,首先攻取荊州,然后由孙皎留守南郡,由吕蒙亲自攻取襄阳,由潘璋攻取永安,由蒋钦作为机动部队警巡长江。那么,先看看东吴的战斗力如何,再去判断吕蒙战略实施的可行性。


东吴国力有限,不是今天的江浙富庶地区,经济人口与中原无法比拟。江东的繁荣那是到了宋朝的事。当时的三国,以十分算,大约魏占七、吴占二、蜀占一。但吴、蜀有山川之险,只要政局稳定,防御还是勉强的。


曾经,东吴攻荊州刘表,代价大、时间长、效果差。荊州一直是东吴的一块心病,东吴第一代孙坚早有并吞荊州之心,只是实力不够,胃口太大,加上心急火燎,丢了性命。想当年,东吴拥有强大水军,周瑜、甘宁等精英基本上阵,连对抗揠武重文的刘表都困难,刘表在江夏摆一个三流的黄祖,东吴付出了惨重代价,最后用了五年,三次攻打黄祖才拿下江夏,相当吃力。刘表在长沙用一个刘磐,加上背后一个黄忠,东吴寸步难进,更多时候是赔本买卖。


曾经,东吴进攻徐州,无功而返。孙策被陈登阻于广陵,孙权被张辽打到举国皆惊怕。东吴的问题始终是陆军太弱、骑兵太弱,还有,缺乏能征惯战的猛将。


曾经,东吴攻打南郡,周瑜花了一年时间,依靠孙刘联盟,才逼退三面受敌的曹仁,占领江陵。周瑜为此还受了重伤。


吕蒙说派潘璋攻取刘备的永安。要知道后来蜀汉亡国之时,东吴欲乘机袭取永安,吴国名将陆抗、步协在蜀汉守将罗宪三千守兵面前,无功而返,望而生畏,步协还让蜀军追击而溃败。凭潘璋就敢扬言占永安天险?


吕蒙说自己亲自打襄阳。吕蒙比之周瑜如何?南郡(江陵)之凶险可记否?吕蒙比之关羽如何?关羽依仗天时依然无奈固若金汤的襄樊,吕蒙的综合实力能敌曹魏源源不断的增援?东吴仅凭江东六郡及荊州这么点国力,靠孙皎、潘璋、蒋钦几位二、三流角色,居然同时叫板曹刘两大势力,吕蒙牛皮吹得膨膨响,真是无知者无畏啊!如果真有本事,在刘备面前,为何要签湘水之盟吖?为何要退还零陵吖?在曹魏面前,为什么要屈膝称臣吖?


吕蒙确实是欠缺大局观,没有战略眼光。以为成功偷袭关羽就天下无敌,毕竟那是背刺,多少有点取巧的意外成分。吕蒙膨胀了吧,实质臆想症发作。


04

吕蒙以东吴单挑魏蜀两国是冒险作死

曹孙刘之所以可以三足鼎立,始于赤壁之战的孙刘联盟,三国实现鼎足平衡在于刘备的崛起,曹魏的削弱。魏蜀吴三家战略态势基本上是,孙刘联合,蜀刘主攻,孙吴助势,三国基本平衡,鼎立之势可能持续很久。

吕蒙偷袭荆州,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孙吴割据安全,但缺乏统一天下的宏伟志向和实力,也导致吴蜀彻底失去争夺天下的可能。蜀汉经过夷陵大败,隆中路线破产,光复天下的希望成了泡影。虽然后来在诸葛亮的主导下,孙权与陆逊认清现实,重新恢复盟约,但吴、蜀互不信任,形不成呼应合力。随着时间推移,因为进取无望,诸葛亮以死明志,从此孙刘两家逐渐转攻为守,军事上一步退,步步退。国力上一日弱,日益弱。曹魏不攻,孙刘自亡。吕蒙以蜀刘为敌的恶果就是打破了三国鼎立的平衡,吴、蜀就是苟延残喘了,三国从此开启曹魏统一的倒计时。


吕蒙控制襄阳单挑魏蜀的离奇战略根本不可能成立,纯属不自量力。吕蒙幸亏死得及时,后果恐怕难以承受。曹魏刘晔准确预判孙吴必然遭到蜀刘报复性强烈攻击,夷陵之战的风险,曹丕乘虚而入的风险,谁敢肯定孙吴可以平安渡过?


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不知吕蒙的政治局量在哪里,身为东吴大都督,一国之军事首长,国之安危居然不顾,何来的勇气与力量,相信依凭东吴一己之力豪取曹刘两大战略要地,相信依凭东吴一己之力足以抵抗曹魏。吕蒙明显是自作多情,冒险作死!吕蒙政治短视啊!鲁肃一死,东吴就再无格局,再无独立自主的气象!


05

吕蒙背盟失道寡助,孙吴人心失尽

孙权、吕蒙向关羽开战的借口和理由是:关羽擅取东吴湘关之米。“羽得于禁等人马数万,粮食乏绝,擅取权湘关米;权闻之,遂发兵袭羽。”(《资治通鉴》)据有关考证,湘关在零陵,按《开元公式令》的算法,需要经过湘水、夏水、汉水航行,最快也需要四十多天才能将湘关米送达襄樊前线。而关羽前线八月就缺粮,却等到闰十月再派人从湘关取米?还不怕东吴中途阻截,从时间上、距离上似乎都不合常理,这实在有些诡异、可疑。退一步,就算关羽取了东吴湘关米,东吴就有道义了?就可以理直气壮早早预谋偷袭了?


中国传统文化,礼教治国,道义化人。吕蒙冒天下之大不韪,不顾道义,天下耻笑,孙吴政治失格,人心尽毁。孙权被逼屈膝向曹丕称臣纳贡,遣送人质,孙吴政权降格为附庸。夷陵战败,著名谋士黄权耻于奔吴,向曹魏投降。蜀汉灭亡,永安守备罗宪力敌孙吴陆抗、步协联军,大败吴将步协,最后也是耻于投吴,向曹魏投降。孙吴最后作为蜀汉的盟友,最弱势的蜀汉子民都看不起孙吴没有国格人格这个盟友。你说你吕蒙干的是什么事?


06

吕蒙受到孙权最赞赏的功勋也就是最大的败笔

“呂蒙勇而有谋,断识军计,谲郝普,禽关羽,最其妙者”。(《吕蒙传》)吕蒙差点让东吴亡于一旦,妙否?孙权委曲求全一辈子,妙否?孙权最终还是要与诸葛亮联盟才苟延残喘。事实胜于雄辩,三国鼎立,必须孙刘联盟,谁是破坏者,谁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有人或者说胜者王侯败者寇,如果吕蒙不死,成功了,就不至于招致如此鞭挞了。可能吗?连统一天下的志向都没有,何谈机会成功?吕蒙政治幼稚,对形势缺乏客观理性的判断,充其量就一方将才而已,为帅误国。


关羽是有很多弱点很多缺点,关羽忠以立身、义贯金石,却得到历朝历代的褒扬,成为当今人们心中忠义化身的神,气贯长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