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工开物作者是谁?
中国古代科技巨著《天工开物》的作者宋应星,不仅是明朝著名的科学家,其实更是思想家,他在各个领域中均体现出自己的伦理思想。例如,宋应星虽然承认珠玉受到人世间的宠爱,在朝廷上焕发出光彩,位于所有宝物的首位,但依然把《珠玉》放到了全书的末尾,这正是宋应星在“贵五谷而贱金玉”指导思想下的“民生”思想的体现。不过,我们应当看到,由于受到当时科学水平的限制,《天工开物》中有些地方对自然事物的认知是错误的,这方面在《宝石》一篇中表现的尤其明显。
宋应星出生于江西奉新县一个破落地主家庭,考中举人后曾多次赴考都没能考中进士,其主要原因可能与他“天人相分”的思想有关,因为这种观点与宋明理学家朱熹、王守仁鼓吹的唯心主义儒家哲学是针锋相对的。在《天工开物》的一开头,宋应星就指出:整个自然界是不依赖于人的客观而存在的,这个观点也是自然科学的根本出发点,正因如此,宋应星多次在《天工开物》中指出了古人在认识自然方面的谬误。例如,古人们认为珍珠存在于“蛇腹、龙颔、鲛皮”中,即认为珍珠存在于蛇的肚子、龙的下巴颏、鲨鱼的皮中,宋应星批驳其为“妄也”;再比如,宋应星提到晋代人张华对琥珀的认知,张华认为松脂经过千年变成茯苓,茯苓经过千年变成琥珀,宋应星称之为“可笑也”。但是,宋应星记录的都是他自己的“见见闻闻”,虽然他尽自己所能,深入很多生产场所进行了大量调查和研究,但正如他自己所言,他没有太多金钱进行广泛的商讨研究,全面鉴别真假,所以难免有不当之处。正因如此,我们得以从宋应星的记录中了解古人对宝石的一些认知,这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天工开物 • 珠玉 • 宝》开篇第一句“凡宝石皆出井中”,意思是所有宝石都是出自矿井里,这个认知是片面的。宝石无非是一种矿物,在自然环境中,地壳的各部分都可形成矿物,例如,风化带成矿作用形成的各种矿物,就沉积在地表的山麓、河谷或溪流中,像水晶、金刚石、孔雀石等宝石都可以在地表找到,而不需要挖矿井来开采。另外,关于宝石的成因,从《天工开物》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的猜想,“从井底直透上空,取日精月华之气而就”,这个说法也是错误的,因为宝石基本上都是在岩浆中、地壳浅部自然条件和生物作用下,或者在高压及高温下的变质岩中进行,而与太阳和月亮关系不大。再如,宋应星提到“凡产宝之井即极深无水,此乾坤派设机关”,这个认识也是不科学的,矿井中有水没水是看地下水的存在情况而定,并不是一切产宝石的矿井都是没水的,也与“乾坤”无关。
中国古人对宇宙的认知,都是遵循着因果分析法,即通过大量的实践,认识不同事物在时间序列上的前后关联,从而做出一定的推断。在《天工开物 • 珠玉 • 宝》篇中,宋应星记录了古人采宝的惊险过程,从中我们可以得知古人对产宝矿井中危险的认识。“其中宝气如雾,氤氲井中,人久食其气多致死”。我们现代人知道,很多矿井中是缺氧的,还有很多矿井充斥着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如果人们长时间吸入这种气体,就很可能窒息或中毒死亡。由于中国古人对自然的认知不可能到分子这个层面,所以笼统的称之为“宝气”。当然,采宝的古人经过大量实践也有相应的对策,采宝的古人大多十多个人合伙,下井的人用长绳绑腰,腰间带个大铃,当被“宝气”逼得受不了时,便急忙摇铃,井上的人就把他提上去。很多时候,下井的人被提上来后已经昏迷不醒了,这时只能用白开水灌入口内解救,三天内不能吃东西,慢慢加以调理复原,有时能救回来。至于利益分配,如果采到了宝石,下井的人和井上的人各得一半,但是宝石只有交给琢工用锉刀锉开石衣后才能知道是什么样的宝石,所以风险极大。
通过《天工开物》的精彩记述,我们可以得知,中国古人往往把那些看不见而又真实存在的事物笼统的称之为“气”,人体的免疫系统被中医称为“正气”,体外的病毒被称为“邪气”,而宝石矿井中的有害气体就被称为“宝气”,所以这个所谓的“宝气”可真不是什么好东西。
- 本文分类:常识
- 本文标签:无
- 浏览次数:10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3-04-01 13:21:22
- 本文链接:https://m.ghbk.net/changshi/enkPpRJYKb.html
- 上一篇 > 得了痔疮该怎么办?
- 下一篇 > 购买二手车时要检查哪些事项?购买二手车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