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杏林圣手是什么意思(为何会用“杏林”来代指中医呢?)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9-14 08:52:51    

杏林,乃是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医术高明者会被称作“杏林春暖”,中医名家也会被称为“杏林圣手”。然而,多数人对于“杏林”与中医究竟是如何关联起来的,却知晓甚少。今日,我们就来讲一讲“杏林”与中医的前世今生。

医术高明者“杏林春暖”

据《太平广记》所记载:三国时期,吴国侯官有一位具备“仙术”的医生叫董奉,其医术亦是颇高。董奉曾长期隐居于江西庐山脚下,热忱地为山民诊病疗疾。他行医时从不索取酬金,每当治好一位重病患者,便让病家在山坡上栽种五棵杏树;若看好一位轻症患者,只需栽一棵杏树。故而百姓听闻后纷纷前来求治,病人云集,而董奉均以栽杏作为医酬。数年之后,庐山一带的杏林多达十万株之巨。杏子成熟后,董奉又将杏子变卖为粮食,用以赈济庐山贫苦百姓以及南来北往的饥民,一年之中施舍的粮食可达数十万斗。

神医董奉之画像

由于董奉行医济世的高尚品德,赢得了百姓的普遍敬仰。百姓们在董奉羽化成“仙”后,便在杏林中设坛祭祀这位神医。为了表达对董奉德行的感激之情,有人写了“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的家门口。从此,许多中药店也都效仿挂上了“杏林春暖”的匾额,“杏林”遂成了中医药行业的代名词。当然,这属于神话故事的说法,应当不可全信。那么,事实究竟又是怎样的呢?

董奉坐像

据史料记载,董奉(约 170 年-约 280 年),又名董平,字君异,号拔墘,侯官人,即如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古槐镇龙田村一带。他与谯郡的华佗、南阳的张仲景一同被誉为“建安三神医”。他年少时学医。年轻时,曾担任侯官县小吏,不久后便归隐,在其家村后的山中,一面练功,一面行医。晚年转到豫章(今江西)庐山脚下继续隐居行医,吴(三国)天纪四年董奉逝世,享年 110 岁。客观而言,董奉只是个“凡人”,自然也没有成仙。虽有“建安三神医”的美誉,只是表明其医术高超,并非是什么“神仙”。之所以被传修道成仙,只是人们对董奉济世救人善举的一种寄托。同时,100 多岁的高寿,也是传说董奉“成仙”的客观缘由。

“建安三神医”

据说,有一个在侯官出生的少年,第一次见到董奉时,董奉已是四十出头的人,五十年后,此人回侯官探亲,看见许多当年的邻居朋友,都已老的老,死的死,唯有董奉的颜貌一如往日,没有丝毫变化,心中甚为奇怪,就问董奉:“当初我见到先生是中年人,而今我已满头白发,您却依然健壮如中年,先生是否得道?”董奉回答:“偶然耳”。长生不老,乃是历代诸多帝王、权贵们梦寐以求的事,因此,前来寻求长生不老的“仙药”和“法术”的人,日益增多,搅得董奉终日不得安宁,于是,他便离开家乡,周游天下,以医术济世救人。

董奉行医济世救人

按照史料记载,公元 204 年董奉便离家出道行医,在民间留下了诸多治病救人的感人故事,经过数年医学实践,也声名大噪。《三国志》说:“裴注——葛洪神仙传曰:燮尝病死,已三日,仙人董奉以一丸药与服,以水含之,捧其头摇(捎)之,食顷,即开目动手,颜色渐复,半日能起坐,四日复能语,遂复常。”文中的“燮”为七郡总督的绥南中郎将。按当时官吏设置制度,绥南中郎将应有医官服侍。连专职医官都无法治愈士燮的病,遂请董奉施治,可见董奉医术之精湛。他使燮起死回生,已被称为“医仙”。

董奉石塑像

至于说,董奉不求名利,乐善好施,治病不取钱财物品,建造杏林,赈济贫民,供给行旅行径,这些显然也是客观存在的。据《神仙传·卷十》记载:“又君异居山间,为人治病,不取钱物。使重病愈者,使栽杏五株,轻者一株……君异每年货杏得谷,旋以赈救贫乏,供给行旅不逮者,岁消二万余斛,尚余甚多。”唐代王维的“董奉杏成林,陶潜菊盈把。彭蠡常好之,庐山我心也。”都曾给“杏林”留下了历史的印记。正是董奉的这番善举,才成就了董奉“建安三神医”之一的地位,并作为独特仙风,而流传至今的主要原因。

董奉去世后,“杏林”的故事一直流传了下来,明代名医郭东就模仿董奉,隐居山下,种杏千余株。苏州的郑钦谕,也在自家庭院设杏圃,病人馈赠的东西,也多用以接济贫民。元代的书画家赵孟頫病危,当时的名医严子成给他治好了,他特意画了一幅《杏林图》送给严子成。后来,人们在称赞有高尚医德、精湛医术的医生时,也往往用“杏林春暖”“誉满杏林”“杏林高手”等词句来形容。对医术高超的医生世家,也往往会用“杏林之家”来比喻。近现代的一些医药团体、杂志刊物也常以“杏林”命名。有关“杏林”的佳话,不仅成为民间和医界的美谈,而且也成为历代医家激励、鞭策自己要努力提高医技,解除病人痛苦的典范,“杏林”,已成为医界的别称,董奉也成为杏林文化的“开山鼻祖”。

还有史料说,董奉曾是“太平道”教徒,而且还是黄巾起义军的重要人物之一。起义失败后,为躲避打击他远去交州一带流亡,并以行医疗疾作为安生立命的手段。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军阀势力重新瓜分交州,董奉恐遭不测,于公元207年左右,被迫选择庐山为隐居之地,后来还位列“建安三神医”。就这样,却成就了他由一名起义军骨干向著名“医仙”的华丽转身。这是命运的安排,还是历史的巧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