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常识 >

簸箕又叫什么(为什么“箕踞”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失礼的姿势?)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02 08:38:54    

中国被称为“礼仪之邦”,“礼”更是涉及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人际交往中,有社交性的礼节;在亲戚朋友面前,也有人情客往的礼节;甚至在饭桌上也都有一套“礼”需要遵守。

我国有句俗语叫做“无规矩不成方圆”说的便是一个“礼”字,先人们为后辈制定了一套涵盖了生活各方面的“礼节”,这就是他们所见的规矩,人只要遵守规矩才真的做到“知礼仪”。

一般懂礼的人在社会上是非常吃香的,这些人懂得在不同的场合应用不同的礼仪,因此受到欢迎。在社交场合中的礼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种,它涉及了社交中表达方式和姿势等规矩。

中国坐姿礼仪

两个人初次见面的时候,一般会通过对方的身体姿势来对他的品行进行辅助判断。这就是老一辈所说的“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这样的话才会给人一种“有礼貌”的感觉。

而一个良好的姿势能让人一瞬间产生好感,甚至提升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我们在社交中,有理由相信一个连姿势都很自律的人,在生活和工作上也绝不会马虎。

这种观念不管是现代还是古代都是一样通用的,在古代社会中对姿势的要求更为严格。单从一个坐姿就能看出其中的大学问。

其实现代推崇的标准社交坐姿在古代是基本用不上的,因为每个时代环境都不同。我们从一些影视剧中也能看到,在秦汉时期人们的坐姿基本是盘腿而坐。

在当今社会中,朝鲜、韩国和日本也都还在沿用这种坐姿。这种坐姿就是双腿并拢放在席上形成跪姿,然后臀部放在双腿上。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可以看到这样的人物形象。

这种生活方式其实都是从部落时期流传下来的,那时候没有桌椅和板凳,所以只能席地而坐。后来这种坐姿延续了很长的一段时间,几乎贯穿了整个古代。

这样的坐姿使用频率最高的便是社交场合之中,而且双方的身份是需要平等的才行。如果有一方是长辈或者等级比自己高的话,那就必须要用“危坐”这种姿势以示尊敬。

有个成语叫做“正襟危坐”指得就是这个坐姿,这个姿势依旧是双膝跪式,但是臀部不能放在腿上,而是要抬起,腰板也要挺直,这个时间长了是相当累的。

还有一种坐姿叫做“跌坐”,是盘起双腿、臀部着席而坐,类似于和尚打坐的那种姿势。我们现代的坐姿被称为胡坐,因为椅子是在魏晋时期由少数民族传入中原以此得名。

这里介绍的这几种都是中国社交礼仪中非常得体的坐姿,因为不是所有人都能遵守规矩而为,所以也由此诞生了人们认为很不雅的坐姿,古代人称之为“箕踞”。

失礼之姿

第一次看到“箕踞”这个词语的时候,很多人并不理解这是什么意思。“箕”就是我们常见的一种农用工具,俗称簸箕。那么“踞”就是“蹲坐”的意思。

两个字连起来就是“像个簸箕一样蹲坐着”,其实这个坐姿中国人还是很熟悉的。我们平常在家里的时候,都喜欢坐在沙发上,然后两脚张开、两膝微曲的坐着刷手机追剧。

这个姿势可以说是相当休闲和放松的,但是在古代这个坐姿却是相当不雅观。特别是《周礼》的教诲之下,人们更是将“礼”奉为人生的必修课,所以社交场合中见到最多的坐姿更是重中之重。

而且一个有礼的坐姿不仅能给自己留下知书达理的好印象,也是对别人的尊重。因此在会面的过程中,双方都是非常注重这些礼节的。

郦食其是秦末汉初非常有名的说客,因为口才好而深得刘邦的器重。一次刘邦召见他,郦食其也很高兴地就去觐见了。可没想到一进门就看见刘邦“箕踞”而坐。

虽然刘邦是自己大老板,但是作为一个读书人,郦食其是以“礼”当先的。他觉得刘邦这个姿势是对自己的不尊重,于是他也没给刘邦行拜礼,而是只作了个揖。

还当面批判刘邦:“你是个要灭掉无道秦国之人,不应该用这样的礼仪来见长者”。刘邦听了之后觉得很惭愧,立马站了起来整理好衣服,然后将他请上座。

一次孟子的妻子在劳作完之后回到房间,见四下无人于是便“箕踞”坐下。谁料到孟子一下子推门进来,看到妻子这个坐姿后大发雷霆说:“你怎么能这么不雅,我要跟你离婚”。

后来孟子的老母亲出来替自己儿媳妇说话,她说自己一个人的时候想用什么坐姿是个人行为,又不是在公共场合,再说孟子也没有询问就推门进去,自己的礼又在何方呢?

一番话说得孟子羞愧难当,不过也从中可以感受得到,人们对“箕踞”真的是非常厌恶。孟子作为“礼”的宣扬者,他更是希望身边人能无时无刻的身躬力行,不过严重到要离婚也是有点上纲上线了。

那么为何古人对“箕踞”这种坐姿会如此反感呢?其实这跟古代的衣着有很大的关系。

古代着装

我们现代人习惯将服装称之为“衣裳”,其实这个叫法是从古代沿袭下来的。古代人的衣着分为“衣”和“裳”两部分,上身穿的为“衣”、下身穿的为“裳”。

这个“裳”指的就是裙子,古代的裙子跟现代的差别不大,下身都是开口的。但是穿裙子容易走光,现代人有防走光的裤子可以遮住隐私部位,但是古代人就没这种好东西了。

所以古代的“裳”其实存在着很大的缺陷,再加上古代人不穿内裤,所以只能从姿态和礼仪当中去避免走光。由此可见“箕踞”这种坐姿是非常不雅观的,所以才被古代人所讨厌。

少了一块“遮羞布”就让“箕踞”这种很舒适的坐姿成为了人人喊打的“老鼠”。这样也证明不同的礼教文化下,人们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也是不一样的。

虽然现代人穿起了裤子,不用再担心会走光,但是走光的事情其实每天都在上演,只是人们已经能用理解的眼光去看待了。

不过在很多老一辈人的观念中,“箕踞”还是一种不雅的行为,特别是对于女生来说,这也许是受到古代社会的影响。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