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有生时,清明奇妙游
清明节的晨雾中,总是氤氲着某种矛盾的气息:人们手捧白菊走向墓地,却在归途折下翠绿的柳枝;擦拭墓碑时眼眶湿润,转身又望着空中的风筝绽出笑容。草长莺飞之间,这场延续千年的春日仪式,编织着中国人最独特的生命哲学。

扫墓的习俗源于对生命的缅怀,提醒我们要珍惜当下、善待生命。踏青的习俗源于人类对春天的向往,对生命的热爱和追求。万物有生时,这就是“2025清明奇妙游”的主题:当扫墓与踏青在同一个时空里完成接力,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便在同一个春日里温柔相拥。
1.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
“清明”既是节气,也是中国传统节日,承载了中国人独有的自然观,也承载了中国人对生命的理解。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节在每年阳历4月5日前后。古有清明前一天为“寒食节”之说,相传起于春秋时期晋文公悼念介子推,后“寒食”“清明”逐渐合二为一,成为中国人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清明扫墓,谓之“思时之敬”,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相传大禹治水后,人们就用“清明”之语庆贺水患已除,天下太平。清明时节,天清地明、万物萌发,正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从唐代开始,郊游踏青就成为一项重要的民俗活动。踏青除了欣赏大自然的湖光山色、春光美景之外,还流传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北宋《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清明盛景,早已超越单纯的追思仪式。汴河两岸,扫墓归来的车马与踏青游春的冠盖交错而行,纸钱飞舞处传来秋千架上的笑语。这种生死交织的和鸣,在明代《帝京景物略》中愈发清晰:哭罢坟茔的妇人,归家便给女儿簪上嫩柳;悲声未散的郊野,转眼飘起各色风筝。
“2025清明奇妙游”串联短片,以“万物生”的蓬勃意象为纽带,将传统节气与人文情感交融,通过影视化诗性表达,在传统节气中注入哲学思考。当我们在清明时节与往昔、与逝者、与自然相遇,就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文明对话——虚实结合的艺术表达,贴近现实的共情叙事,对生命韧性的思考、对天地和谐的追寻,让我们跨越时空,在清明时节,唤醒情感共振。
2.人类情感的美学表达
关于清明节,诗人白居易有两首风格迥异的诗。其一是《清明夜》:好风胧月清明夜,碧砌红轩刺史家。独绕回廊行复歇,遥听弦管暗看花。这首诗用白描的手法,平淡的笔触,描写了一个清雅寂静的清明月夜,展现出悠然物外的恬淡之美,成为唐代闲适诗的代表作。
相比之下,白居易的《寒食野望吟》则是生死离别的清明悲歌: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从这首诗中,不仅可以看出扫墓的凄凉悲惨情景,也可以看出唐代扫墓习俗中寒食与清明已经合而为一。清明时节,那些漂泊异乡的诗人墨客,思乡之情总是会油然而生。

国风舞蹈《少年游》设定的场景是:诗人白居易晚年途经一村落,村庄风格古朴、依山傍水。此时恰逢清明时节,远处的山上活跃着勤劳的姑娘,小伙子们也在桥上来往穿梭。诗人看到这些也不禁回忆起自己年轻时与好友郊游踏青,春溪泛舟等种种过往。这些经历既有对美好春光的畅想,也包含了对友人的怀念。舞蹈总体节奏感强,清新飘逸又不失力量感,曲调欢快,使人感受到青春美好。
“当我长成像你的人,更懂得你眼里的光。”歌曲《父母的目光》以“目光”为情感纽带,借由目光的流转与口琴的旋律,串联起中国式家庭含蓄而深沉的爱:我们少不更事时,父母目光中闪烁着宠爱;我们生病时,父母目光中流露着关切;我们求学时,父母目光中蕴含着期待;我们远行时,父母目光中沉淀着漫长的等待……不管走多远,回头时,父母的目光永远停留在我们的身上。光阴荏苒,父母的爱从不因岁月褪色,而是在我们的记忆深处生根发芽,绵延不绝。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诗经》中的这首诗,充满了激昂慷慨、豪迈乐观及热情互助的精神,弘扬了熔爱国主义、乐观主义、英雄主义为一炉的民族正气。以“岂曰无衣,与子同袍”为精神底蕴,以刘宇的歌声为引,歌曲《同袍》通过实景拍摄融合视觉呈现,通过影视化诗意表达,展现那些跨越生死,致敬战火中的青年人形象,以艺术化的表达打破历史与现代的隔阂,让“同袍”不仅是历史记忆,更成为当代青年身份认同的精神符号——无论身处何年代,心怀家国者,皆为同袍。

友情、亲情、同袍情,“2025清明奇妙游”将人类美好的情感串联在一起,剖析了清明节的深层魅力:将庄重的生死命题解构为可感知的生活细节,最深刻的文化传承,往往诞生于最柔软的人间烟火里。
3.不同文化的交流碰撞
“铁塔高,铁塔高,黄河达到铁塔腰”,这是开封人对铁塔的一句形象描述。开封铁塔13层的塔檐翅角下,共嵌有104尊迦陵频伽。与此相类似,嵩山初祖庵殿内的4根石柱上,也雕有右手执佛珠,左手执香花,背上有翅膀的迦陵频伽。
神秘的迦陵频伽作为传说中的极乐之鸟,有着妙音的特质,又称之为妙音鸟,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和丰富象征意义。舞蹈《妙音一梦》结合鸟性、人性、神性“三性合一”的性质将充满神秘、灵性与生机的自然世界展现出来。

冬去春来,万物新生,妙音婉转,一梦醒春,赐福人间。雪山之巅,鸟鸣声响,妙音鸟从蛋壳中的孕育状态觉醒,舞动的身姿将周身环境点亮。妙音鸟化身为春天的信使,在莲台之上翩翩起舞。通过“萌生”“律动”“永恒”三个篇章表达春意复苏,诉说生命从原初至茂盛再到旷达永恒的人文内涵。钟磬声响,笛声渺远,空灵之境,一声清啼,妙音绕梁,千年回响,四人交织,千手舞动。节目融合清明“万物生发”的节气文化、生命哲学,展现了“唤醒春天、赐福人间”的东方美学意境。
英姿飒爽的街舞秀《破茧》,是曾获wsup全球街舞大赛青少年组冠军舞蹈团队与河南卫视联手打造的舞蹈视觉大片。节目以文化为魂、街舞为载体,充分展现中国少年意气风发的青春形象,展示着传统与创新的融合、中西方文化元素的融合。通过Ai科技的加持,节目打造出极具未来感的奇幻空间,觉醒“武魂”的街舞少年们齐聚一起,将太极拳等融合于时尚的街舞中。少年当有凌云志,一朝破茧踏春风,从那些虎虎生风的矫健舞姿中,可以看到舞武融合的艺术魅力,看到中华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少年精气神上的传承。

文化如水,流动方显生命力。千百年来,中华文明始终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吸收外来文化,形成了“和而不同”的独特体系。文化交流不是同化而是升华,当文化融合超越时空限制,就能将多样性文化转化为人类共同的财富。从中国古建筑上的的迦陵频伽,到融太极拳和街舞于一身的中国少年,我们不难看到,交流与融合始终是文化存续与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4.用心倾听梦想绽放的声音
《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共七首。其中,尤以第六首最为著名: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人由物及人、由景入情,通过繁花、蝶舞、莺啼等意象,既展现自然生机,又暗含诗人对生活的细腻感知与暂时超脱现实的闲适心境,成为杜甫晚年诗歌中少见的明快篇章。
在节目《江畔寻花》中,送花姑娘陈喜悦和送花郎宋小哥闯入古代艺术家的创作时空,他们为古代历史名人送花,意外激发其对方的创作灵感,并因此参与各种灵感乍现的高光时刻,见证了不同伟大作品的诞生。节目语意双关:所寻之花,既是鲜花,又是乍现的灵感。

通过轻松诙谐的跨时空互动与转场,深刻挖掘历史艺术珍品的背后故事,生动呈现了华夏艺术创作脉络的伟大延续,展现了艺术创作中灵感与匠心的共生关系。
在人生的旅途中,有了梦想,就有了奋斗的目标和前进的方向,我们的生活也将因此充满激情、更有意义。童声摇滚《向阳花》“循梦而行,向阳而生”,通过海嘎少年乐队孩子们青春洋溢的歌声,以歌声为引,展现一幕真实温暖、感人向上的真实故事。

海嘎少年乐队诞生于海嘎小学,位于贵州最高峰韭菜坪附近的海嘎小学,地处偏远、气候恶劣、交通不便,但音乐的种子却在这里顽强地生根发芽。
“种完麦子,我就往南走。”麦子阿姨短短的九个字,有质朴和纯真,也有勇敢和浪漫。有人说,六十岁的她终于迎来了自己的十六岁。也有人说,这正是许多人的向往:暂别日复一日的生活,遵从内心,做洒脱自由的事。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片“麦地”,麦子阿姨让我们看到,只要心中仍有梦想,离开麦地也许只需要一辆三轮车和“一路向南”的勇气。
当“大山深处的摇滚梦”与“麦田里的远方梦”交织在一起,当麦子阿姨与海嘎少年乐队孩子们的声音交相呼应,我们感受到的是如向阳花般朝气蓬勃的力量,向阳而生不仅是植物的生长规律,更是人类精神的终极命题——没有方向的生长终将枯萎,那种超越功利性的绽放,恰是梦想最本真的模样。
慎终如始,向阳而生。在这场春日最盛大的生死对谈中,用心感受生命的可贵、生活的绚烂和美好,这是“2025清明奇妙游”的主旋律,也是清明节永恒的价值和意义。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清明同袍生命目光文化节气诗人铁塔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4-04 23:29:00
- 本文链接:https://m.ghbk.net/news/0vqxrjmg1e.html
- 上一篇 > 美元创两年多以来最大单日跌幅,外媒称美元恐面临信任危机
- 下一篇 > 交易员押注美联储将等到6月开始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