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吴新民:第六座奖杯——写在上海世乒赛二十周年之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9:35:00    

今年是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落户申城20周年。

2005年4月30日至5月6日,上海人民以极大的热忱迎来了来自147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运动员、教练员和官员,当时被国际乒联高度评价为“有史以来办得最好的一届世乒赛”。作为一位从申办、筹办到组织全程参与这届世乒赛的体育人,每每想起那段岁月的台前幕后,内心总会充满感动和自豪。



















第48届世乒赛开幕式在东方明珠下举行

一个数字:寄托对上海的期待

“上海78票,洛桑31票,中国上海市取得2005年第48届世乒赛承办权。”2002年4月5日,在克罗地亚萨格勒布市歌剧大饭店举行的国际乒联会员代表大会上,时任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宣布投票结果。申办代表团的所有人都欢呼雀跃,许多代表也纷纷上前与我们拥抱祝贺。

申办过程绝非一帆风顺。

作为国际乒联主办的最高等级的乒乓球比赛,世乒赛一直深受各国青睐。中国的北京和天津都曾举办过这项大赛,但群众基础雄厚、诞生过多位世界冠军的上海,却一直与此无缘。办一届家门口的世乒赛,是上海乒乓人的夙愿。然而,自2003年第47届世乒赛开始,国际乒联将团体赛和5个单项比赛拆分举办后,点燃了一些单项竞技水平突出的国家申办单项世锦赛的热情。2002年1月,几乎与上海市提出第48届世乒赛(单项赛)申办意愿的同时,欧洲乒坛强国瑞典的斯德哥尔摩、国际乒联所在地瑞士的洛桑也加入了申办行列,形成“三国争雄”的局面。

第48届世乒赛吉祥物花坛

面对错综复杂的申办局面,上海申办团早作策划,力图占得先机。一行5人4月2日抵达萨格勒布当天,便按计划在下榻的歌剧大饭店大堂一角搭建了一个20平方米的展厅。展板配合大屏滚动播放上海申办专题片,入口处还摆放了中国茶、咖啡及小点心招待来宾,并向他们赠送熊猫毛绒玩偶和红双喜特制的40毫米纪念大球。这个“不落幕”的申办“招待会”,成了与会代表频频光顾的“热门”场所。与此同时,时任中国乒协主席的徐寅生亲自出马,拜访了在赛场缠斗多年中建立起友谊的瑞典乒协主席,成功游说其退出申办行列。

但是,瑞士洛桑的申办意愿却格外坚定。更令我们担忧的是,4月3日我们拜访欧洲乒联主席时,他表示,“作为欧洲大家庭的一员,我们很难拒绝对洛桑的支持。”此次欧洲有54个代表出席会议,几乎占了与会代表的近一半,倘若欧洲各国全力支持洛桑,上海的申办成功率岌岌可危。中国乒协和上海申办团连夜商量对策,几乎全员出动,拜访关系密切的前苏联、前南斯拉夫乒协领导,并发动当时在欧洲打球或执教的中国“海外兵团”,游说其所在国乒协支持上海。一时间,欧洲的票仓出现分化。

4月5日上午10时,国际乒联会员代表大会开幕,第一项议程便是两个城市代表的申办陈述。瑞士乒协主席、国家旅游部长、洛桑市副市长和运动员代表轮番上阵,用英、法双语阐述他们的申办理由。相比之下,上海的陈述样式略显简单,主要由申办团团长、时任上海市体育局副局长的姚颂平用全英语作主陈述报告。但整个报告却是亮点频出,更提出了一个全新的办赛理念:把世乒赛打造成世界乒乓运动的盛大节日。这显然让与会代表耳目一新。于是,在当日下午4时40分公布投票,便出现了本章开头的一幕。

“给上海一个机会,还乒坛一个奇迹。”出人意料的大胜寄托了国际乒坛对上海的支持和期盼。我们所有人在兴奋之余,更感到重任在肩。

2003年9月27日,上海举办千台万人乒乓赛的盛况

一把钥匙:凝聚都市人文关怀

瑞典乒坛名将瓦尔德内尔甫抵上海机场,便收到了一把其入住宾馆的房门钥匙。走南闯北参加过多届世乒赛的他一脸疑惑。“我还没注册报到,怎么就给我宾馆入住钥匙了?”按照以往经验,他还准备在车上好好睡一觉,等待漫长的注册过程呢。

“先入住后注册”,正是上海世乒赛组织者人性化服务措施中的一项。出台这项服务,源于世乒赛筹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陈一平的一次亲身经历。2004年2月,陈一平率代表团赴卡塔尔多哈参加国际乒联代表大会,汇报上海的筹备工作进展情况,并考察正在多哈举行的世乒赛。抵达多哈时凌晨4点刚过,尽管事先已多次与组委会确认过,但机场的世乒赛接待处仍空无一人。旅途疲惫的我们只能在机场坐等,直到5个小时许才等来了接待人员,完成注册并申领好相关证件后才坐车入住下榻酒店。在这5个小时里,陈一平和我们思索最多的便是:倘若换位思考,我们是马上就要投入比赛的运动员,这番折腾怎会不影响体力和竞技状态?“上海世乒赛绝不能出现这种情况!”于是,一项人性化举措应运而生。

第48届世乒赛志愿者服务分队宣誓上岗

其实,这种人性化服务的理念渗透到了第48届上海世乒赛的每一个细节。早在筹办之初,组织者便从减少参赛者舟车劳顿的原则出发,在主赛场上海体育馆周边,精选出14个符合条件的指定宾馆,供与会嘉宾和代表团入住。宾馆离赛场最远车程不超过10分钟,最近处不到百米;即便如此,宾馆至赛场间的穿梭巴士照常开通。为满足入住华亭的部分球员“抄近路”的需求,还开通了直达的“地下通道”。各宾馆根据运动员训练、比赛时间不尽相同的特点,除早餐外,午、晚餐从上午10点一直开放到23点。

组委会向每位参赛者赠送的温馨礼包也深受欢迎。在比赛之余,来自马尔代夫的4名运动员就使用礼包里的交通卡赴徐家汇商圈开启了“买买买”的行程。而哥伦比亚女选手比多亚、迪亚兹更是依靠礼包中上海地图的指引,用交通卡逛遍了南京路和外滩等,用手中的相机“把现代化的上海带回家”。

为把细节做到极致,组委会接待部自我加压,甚至提出了“零投诉”的工作目标。面对每天成百的人流、物流的各种需求,要做到“无抱怨、零投诉”实属不易,但可贵的是上海世乒赛却真的做到了。我想,敢于设定这一目标,就是因为在组委会的指挥下,上海有成千上万名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在辛勤劳动、无私奉献,其中包括来自学校和各行各业的700多名年轻志愿者。正是他们,把上海这座国际大都市的情谊与关怀传递给了每一位来宾。

第48届世乒赛在“万体馆”举行

一个瞬间:成就精彩开幕盛典

大型体育赛事的开幕式是城市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整项赛事中出彩的部分。上海世乒赛在筹备之初,就邀请了有着乒乓球运动员经历的著名导演滕俊杰团队在筹委会指导下来精心策划。巧合的是,高耸入云的上海地标建筑东方明珠电视塔,其自上而下的11个圆球恰与乒乓球比赛的11分制天然吻合。根据气象史上海市历年数据分析,4月30日这天上海的下雨概率极低。所以,开幕式首选方案便是在亮丽的黄浦江畔的东方明珠电视塔广场举行。备用的室内方案放在与广场咫尺之距的上海国际会议中心贵宾大厅。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临近开幕之际,上海却连日阴雨绵绵。30日开幕式举办当日,气象部门给出的下雨概率更高达百分之九十!这可难为了为室外开幕式精心准备半年的演出团队。难道凝聚了大家心血的广场开幕表演就此夭折?不甘心。赛事组委会也极为慎重,原定上午10时的最后抉择时间被一推再推。经过气象部门的精心监测和科学预判,好消息终于在下午3时传来:从傍晚时分开始至晚间10点以后,浦东陆家嘴的上空将出现下雨的间隙。组委会果敢而大胆地拍板:抓住这个间隙,按第一方案举行开幕式。

东方明珠下的开幕式盛况

果然,傍晚时分,淅淅沥沥的小雨终于停止,厚厚的云层渐渐打开了缝隙,露出了如宝石般珍贵的湛蓝。1180名演员迅速从国际会议中心转移到广场上,举行开幕前的最后彩排。而工作人员也忙碌地搭建、擦拭桌椅,为开幕式做好准备。晚上8点整,在舞台中央,上海小囡陈明佳在熟练地用乒乓球拍颠着球,一下两下,突然一个大力抽杀,橙色球飞向了舞台背景的大屏幕。大屏幕中代表地球南北半球的两只乒乓球逐渐会合,数十个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喜悦的笑脸出现在屏幕上,喊出了一个共同的词语“乒乓”。国际乒联大家庭的147个成员依次举牌入场,开启了隆重的开幕盛典。

仪式部分结束后,以“乒乓畅想”为主题的文艺演出便拉开了帷幕。其中,尤为令人激动的是开篇的致敬环节。舞台下方,呈现出一条从1926年国际乒联首届世乒赛至2005年第48届世乒赛的由数字年轮组成的台阶,10名世界乒坛传奇人物拾级而上。领头的是世界上现存最年长的世乒赛“六连贯”获得者、罗马尼亚84岁的罗齐亚努,紧随其后的是中国的徐寅生、李富荣,日本的木村兴治、中国的林慧卿、克罗地亚的舒尔贝克、中国的蔡振华、韩国的刘南奎、中国的刘国梁、韩国的玄静和。当一名小乒乓选手飞奔到罗齐亚努奶奶面前,向这位最年长的世界乒坛传奇人物献上鲜花时,老冠军欣然将手中的乒乓球拍交到孩子手中。这一设计象征着世界乒坛尊重前辈、不忘初心的传统,也代表了生生不息、后继有人的未来,让现场观众感动不已。

走在开幕式“冠军之路”上的乒坛传奇:(左起)罗齐亚努、徐寅生、李富荣、木村兴治

晚10时过后,当东方明珠11个球体喷射出的缤纷璀璨的烟花散去,所有开幕式来宾有序退去后,一场瓢泼大雨如期而至。现场尚存的每位工作人员的脸上都挂满了水珠。这里有点滴的雨水,辛劳的汗水,更有激动的泪水。

一次大赛:派生多项喜人成果

世乒赛为上海举办世界级体育大赛树立了标杆,而其直接或间接派生出的成果也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宝贵财富。

成果之一便是诞生并延续举办至今的上海最大的群众性乒乓球传统赛事——“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公开赛。这是上海市体育局为迎接世乒赛的举办,在世乒赛倒计时100天之际,创办推出的,邀请了上海发行量最大的《新民晚报》及乒乓球器材最大制造商红双喜公司联合主办。承办方上海市乒乓球协会为体现赛事的群众性,从一开始就采取了降低参赛门槛和细化分组限制两大措施,使参赛者涵盖了6岁至69岁各年龄段的乒乓球爱好者。到今年,这项比赛已持续举办二十载,影响力巨大。比赛创导的“快乐乒乓”理念已深入人心,因其举办期临近春节,被广大乒乓球爱好者亲切地誉为“乒乓春晚”。

新民晚报“红双喜”杯迎新春乒乓球比赛

成果之二便是促成了中国乒乓球学院的成立。世乒赛举办期间,主办方兑现了申办时的承诺,不仅为第三世界30个左右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提供了往返机票,还在上海四所有乒乓球专业训练传统的学校开设了培训班,聘请中国优秀的教练员进行指导,并派出多名水平较高的球员陪练,于世乒赛前半个月对外开放。这在世界乒坛引起了巨大轰动,各国选手纷至沓来。它体现了中国为推动世界乒乓球发展的大国担当。2010年,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国家体育总局共建上海体育大学中国乒乓球学院。2014年,中国乒乓球学院在卢森堡成立了欧洲分院。2018年,又在大洋洲的巴布亚新几内亚成立了训练中心,面向第三世界学员招生培训。

中国乒乓球学院训练馆

成果之三是促成了国际乒联博物馆整体搬迁落户上海。组委会与国际乒联合作,在世乒赛期间首次举办“乒乓文化博物展”,国际乒联从位于洛桑的博物馆中挑出了700多件精品漂洋过海,与中国体育博物馆中精选出来的展品及一些私人收藏家提供的藏品,在专门辟出的1500平方米展厅联合展出。这项展览成了比赛之外的一道“文化大餐”,每天的参观者达4000多人。国际乒联博物馆馆长恰克感慨万分,“看来,乒乓博物馆还是应该放到乒乓人口最多的国家才合适”。原先还有些犹豫的时任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对此也深有同感。2013年5月,国际乒联正式宣布将位于瑞士洛桑的国际乒联博物馆整体迁往中国上海。如今这里已经成为上海又一著名的文化地标。

中国乒乓球博物馆

“世乒赛虽然只有5座奖杯,但我想颁发第6座奖杯给上海人民,你们为世界奉献了一届最难忘的盛会。”在第48届上海世乒赛的闭幕式上,时任国际乒联主席沙拉拉动情地赞扬道。这也许是对上海的最高褒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