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封号≠停手,造谣山姆的自媒体仍在发布信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5:00:00    

近日,部分自媒体公众号发布虚假消息称宁波将开设第三家山姆会员店,并推出免费办卡活动,迷惑了一大波“不明真相的群众”。

求证报道经甬派客户端及宁波民生e点通刊发后,引发广大网友和市民的关注。之后,相关公众号被关闭,宁波网信部门也对此作出回应。

但让小e感到震惊的是,相关自媒体账号虽已禁用,但相关主体仍在用新的号“煞有介事地”继续发布“中奖”名单。

部分自媒体发布关于“山姆”的假消息。

最新进展:自媒体账号禁用,但新的号仍在继续发布中奖名单

报道刊发后次日,小e再次点开原先推文链接,发现文章已看不到,页面提示为“此账号已被屏蔽,内容无法查看。由用户投诉并经平台审核,涉嫌诱导关注。”与此同时,账号也已被停止使用。

在微信公众平台运营中心发布的声明中可以看到,诱导关注即通过外链、公众号或服务号群发、搜索或二维码等方式,以奖励或其他方式,强制或诱导用户关注公众号或服务号。

平台运营中心指出,一经发现该现象将根据违规程度对该公众号或服务号采取文章禁转发、删文、删粉、封禁相关能力甚至封号的处理措施。

该账号已被屏蔽。

虽然账号已经被屏蔽,那么相关账号主体是否会继续通过企业微信号进行进一步的操作?

今天,小e联系上了一位参加申领所谓权益的网友陈女士(化名)。她告诉小e,她是在朋友圈看到别人的转发才点进去的,没有认真甄别,就信以为真,按相关流程要求,她关注了“周边乐活汇”的企业微信后,根据相关要求,申领了会员卡,并分享到朋友圈且附上指定的转发语:我已申请。

向对方发送完朋友圈截图后,她收到了一段回复,表示她“已登记会员权益。活动正在进行中,请耐心等待,活动完结在此领取。报名截止时间为3月31日”。

陈女士提供的与对方的聊天截图

活动结束后,她询问对方相关权益如何领取,对方发来一个中奖名单,点开看了并没有自己。对于她“怎么没有我?”“原来并没有说要抽取”之类的问题,对方没有任何回应。

陈女士和对方的聊天截图

点开陈女士收到的链接,小e看到,一个名为“同城知惠事”的公众号发布了《获奖名单公布》这条微信,显示共有130名幸运儿中奖,并附上了中奖网友微信的头像截图。

文末显示,中奖者需提供姓名和手机号领奖。甚至还有“请勿相信任何打着本平台名义出售/转让(会员权益)的陌生人,以防上当受骗”的“好心提醒”。查看该条微信发布地在浙江,但账号的注册地在广东,主体为一个人百货店主。

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这条发布于“3月28日”的“早产”推文(活动报名截止时间为3月31日)语气、措辞都想要像真的一样,甚至还想体现一些主办方的善意。

所谓的中奖名单是在活动报名尚未结束就已发布的“早产”消息。

自媒体账号发布虚假消息屡见不鲜 网友谴责

随着自媒体的发展,一些账号为了吸引眼球、获取流量,不惜发布虚假信息,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小e搜索相关内容发现,其他地区关于自媒体账号发布虚假消息被查处的新闻屡见不鲜。例如山西太原一微信公众号多次使用夸张标题编发虚假不实新闻信息,误导社会公众,当地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其对负责人进行依法约谈并要求其整改。

浙江杭州的网民徐某艺在多个网络平台发布了关于“在法国巴黎捡到一年级学生秦朗的寒假作业”的视频,这一事件迅速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多次登上各大平台的热搜榜。杭州公安机关对其所在公司作出行政处罚,并责令公开道歉,同时对其账号进行了阶段性禁言。成都市部分自媒体发布“可通过外挂手段代抢保障性租赁住房”的虚假不实信息,造成恶劣负面影响。当地住建局与市公安局联动,开展联合调查工作,公安机关依法刑事立案并抓获多名犯罪嫌疑人。

对于此次自媒体无底线造谣可领山姆会员卡权益事件,网友们纷纷跟评。

网友“不乖头打歪”说:“一眼假,凡是要你分享到朋友圈的基本上都是假的。”

网友“寒冰”说道:“这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太没底线了。早上朋友圈刷到了,没听说过这几年新开的门店有送会员卡的活动,一看是自媒体,而且注册地都不是宁波的,想想也是假的。”

网友“象山海”跟帖:要相信官方发的消息,不要信非官方发的信息!

网友“梁万平”发出疑问:“这种算造谣吗?转发阅读超5000人次,是不是都能立案了?”

网友“澄浪桥”建议大家:现在的网上信息真假难辨,在没有真正确定的情况下不要轻易相信,也不要快速传播,弄得不好以讹传讹,自己也可能成为间接的谣言传播者,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是否造谣?有何后果?

那么,这些外地公司异地注册自媒体公众号,以“山姆”作噱头发布虚假消息意欲何为?这算不算造谣、传谣?法律上对此有何说法呢?

小e咨询了宁波某资深自媒体行业人士。他认为,前几年微信公众号最鼎盛的时期,就出现过这种非本地公司注册的账号,靠类似虚构奖品奖励来诱导、分享关注,实现吸粉做号的目的,最后用粉丝流量达到变现目的。在他看来,现在微信公众号越来越难变现,因此大家要重点防范的一点是,吸粉只是第一步,后续可能再诱导粉丝去点击链接或想办法获取个人信息,甚至有可能让你掉入诈骗陷阱。

浙江和义观达律师事务所毛清旭律师分析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规定,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不过,要明确谣言是否扰乱到了公共秩序,争议比较大。”毛律师表示,一般来说,此类公众号故意发布虚假消息,往往意图借此获得经济利益。“如果通过这种方式收割一波流量,然后再以流量来竞争广告的植入,那么便涉及到‘反不正当竞争’。”毛律师解释说,根据《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暂行规定》第二十七条,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举报较为集中,或者引发严重后果或者其他不良影响的,可以由实际经营地、违法结果发生地的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管辖。

“外地公司以宁波同城名义注册公众号,发布本地山姆开店的假消息,他们此举既想发布假消息赚取流量,又想避免被本地的市场监督局直接处罚。亦或是获取他人个人信息进行转卖,甚至还有可能通过虚假信息进行诈骗。”毛清旭补充道。

至于是否涉及造谣传谣,毛律师解释称,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一款规定中提到的“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指出,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且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五千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五百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情节严重”。“也就是说,首先要确定这是损害事实、诽谤他人的信息,才会有后续的认定。目前来看这些自媒体号发布的虚假消息还未造成损害事实,且他们都是外地的公司和IP,是在钻空子,本地的部门难以对其进行监管和处罚。”毛律师说道。

他建议,遇到这种情况,网友可以截图或录屏保存该公众号发布的虚假内容,向本地或该外地公司所在地的市场监管部门举报该虚假内容,同时向微信平台投诉该公众号。

对此,宁波市委网信办相关工作人员解释称,对于此类外地公司异地IP的账号,本地网信部门难以管辖。如果针对本地公司注册的账号,网信部门查到后会采取约谈、封禁账号等多种措施,以营造清朗网络环境。该工作人员指出,网友碰到此类发布虚假消息的账号,可以通过12377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进行投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