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华表奖首次京外颁奖,落地山东青岛
在中国电影诞生120周年之际,中国电影华表奖的“鎏金光辉”首次洒向黄海之滨。4月27日,花团锦簇的山东青岛以山海为幕、光影为笔,见证了中国电影荣誉绽放华彩。

顶着中国电影风向标的光环,第二十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为何选择青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青岛算是影视产业中的“新秀”,但这“新秀”带着蓬勃的面貌与朝气,正在不懈探索中驶向广阔无垠的蓝海,逐渐成长为国内影视工业基地里的“尖子生”。
这些年,青岛制作、青岛出品的大片已成为热门档期不可或缺的存在,一个个影视产业“新磁场”不断在青岛汇聚,吸引了大批影人影企向这里靠拢。这次华表奖颁奖落地青岛,其实是一次酝酿已久的“双向奔赴”。
实力出圈的电影工业“磁场”
中国电影华表奖自1957年设立以来,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镌刻着民族记忆与美学追求。从《云水谣》的缱绻深情到《战狼2》的热血豪情,每一座奖杯都承载着中国电影人的初心与匠心。本届华表奖以“共筑电影梦,激扬时代情”为主题,首次移师京外,落地青岛,这背后有着对青岛电影产业发展势能的深刻前瞻洞察。海天一色的青岛不仅是“天然摄影棚”,更是未来中国电影工业化的新引擎。
没有人可以否认,技术已成为当代电影的重要支撑。今年春节档的火热,再次彰显了中国电影的独特魅力。特别是特效带来的一场场视觉盛宴,大部分出自中国本土制造,令观众兴奋不已。20年来,中国电影技术伴随着中国电影工业的蓬勃生长,在无数的竞争与合作中整合资源、加快发展。当下的科技更新迭代,更是给予一些致力于发展影视产业的“新秀”城市弯道超车良机。

青岛西海岸新区风貌 摄影/孟君韬
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城市。2014年,青岛西海岸新区获批国家级新区,这片热土由此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如何突破传统产业桎梏?青岛西海岸新区将目光投向了影视产业。2016年,电视剧《温暖的味道》选址铁山街道后石沟村置景,成为青岛西海岸新区影视产业发展的早期标志。与此同时,灵山湾文化区正在加快建设。随着《环太平洋2》等好莱坞大片的入驻,依托现代科技打造的影视基地已初显“磁场效应”。

东方影都产业园
2018年4月28日,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全面投入运营,西海岸新区开启了影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建成国内首个影视虚拟化制作平台,打通从剧本预演、拍摄到后期制作的全链条电影工业化生产流程;引进国内首套自主研发的微米级超高精度面部扫描系统“穹顶光场”,提升人脸数字建模的精度和效率;与阿里大文娱合作,共建数字影棚,推动新一代LED虚拟拍摄技术在影视作品中的应用……青岛影视基地持续推进“科技影都”“数字影都”建设,开始着力打造中国乃至全球影视技术高地。

东方影都万米棚
站在这座技术高地上,可以看到东方影都的万米棚曾让战马穿越丛林的镜头一镜到底;可以看到《流浪地球2》依托虚拟拍摄平台,将2.5小时的预演片精准转化为科幻大片;可以看到本土工作室打造的雷震子、饕餮等神话形象,让中国美学惊艳世界……“在青岛,剧本里的奇可以变成银幕上的奇观。”《封神》导演乌尔善如此感慨。
截至2024年,青岛影视基地已服务剧组484个,贡献票房超371亿元。《流浪地球》《封神》《热辣滚烫》等“青岛出品”横扫春节档,更斩获奥斯卡提名、金鸡奖等国际国内荣誉。正如业内专家所言:青岛正以工业化标准,重塑中国电影的想象力边界。
能量无限的产业聚合“磁场”
青岛与电影的缘分,早于中国电影史的开篇。1899年,德国水兵俱乐部的放映机转动声,拉开了青岛光影传奇的序幕。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在山东大戏院上映。1935年,胡蝶主演的《劫后桃花》将八大关的“蝴蝶楼”刻进胶片……回溯过往,青岛的“红瓦绿树”成为银幕上的经典意象。
如今,波光粼粼的灵山湾畔,青岛西海岸新区在光影交织中绽放出独特的魅力。这里,一座崭新的影视文化新城正拔地而起,以其蓬勃的生命力,成为山东半岛熠熠生辉的文化明珠。

灵山湾城市阳台
自2018年藏马山影视外景地开建以来,青岛西海岸新区便在影视产业的版图上落下了关键一子。随着北方微短剧影视基地(青岛藏马山)正式运营,又为青岛影视基地注入了新的活力。其规模庞大、配套完善,不仅为各类题材、不同体量的影视作品提供了理想的取景拍摄地,更有利于全产业链各要素的整合与上下游的协同发展,加速培育出影视产业的新质生产力。

电影《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取景地
从灵山湾到藏马山,青岛西海岸新区的影视发展布局逐渐清晰,“东有灵山湾、西有藏马山”的影视双城联动,辐射青岛全域,灵山湾文化区也成为山东省“1+N”影视基地(园区)布局的核心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将影视文化产业链列入九大重点产业链,构建起行业主管部门、专业招商部门、功能区、镇街、国有平台公司“五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招商体系。截至目前,青岛影视基地核心区累计引进企业1129 家,累计接待服务剧组500余个,备案项目近500个,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

电影《流浪地球》拍摄现场
青岛海发集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精心打造“六个一”影视供应链体系,有力推动了产教、产投、影旅的融合发展。在影视出品、综艺制作和宣发等高端价值链上积极布局,吸引了爱奇艺、阿里影业、寰宇影业、欢喜传媒、奇树有鱼、五洲发行等600余家出品、制片、发行公司落户,上下游产业链加速形成,构建起日益完善的影视产业生态。青岛影视基地还积极打造青岛电影之旅,助推时尚经济发展。2023年,东方影都推出的“片场之旅”系列研学产品,为众多学生打开了了解中国电影工业化的“认知之窗”。数据显示,已有百余批次、两万余名学生参与其中,在亲身感受电影制作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对影视文化的热爱与向往。

电视剧《警察荣誉》在青岛东方影都摄影棚杀青
在配套设施建设方面,基地核心区不遗余力,建成了大型商业设施、酒吧街、星级酒店群、国际医院、国际学校等,满足人们吃、住、行、游、购、娱、就医、入学等多样化需求,为影视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勤保障。
青岛西海岸新区还先后举办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影视节会活动,如全国院线国产影片推介会、青岛影视博览会、青岛国际影视设计周等。这些活动不仅为影视行业搭建了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也不断擦亮“影视之都”的国际名片,使青岛影视基地逐渐成为展示行业成就、擘画行业蓝图、促进行业交流的重要舞台。

青岛凤凰之声大剧院
电影,作为了解世界的窗口,与城市相互依存、相互成就。青岛西海岸新区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配套,从昔日的山海荒滩华丽转身为如今的光影之城,完成了从行业“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蜕变。
造梦之城的政策叠加“磁场”
在时代的浪潮中,青岛影视产业犹如一艘扬帆远航的巨轮,优质扶植政策的不断出台,成为这艘巨轮的重要“航图”。
自2018年以来,山东省和青岛市两级政府陆续出台了多项影视产业发展规划,其中《关于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加快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提到,支持灵山湾影视服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高水平建设东方影都,大力发展影视文化产业,打造全省“1+N”影视产业基地布局核心区。
青岛西海岸新区积极落实部署规划,制定了《“影视之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行动方案》《高标准建设青岛影视基地三年行动计划(2024年—2026年)》等系列行动方案,并成立了“影视之都”工作推进指挥部、影视文化重点产业链专班、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领导小组等多个机构,持续推动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

青岛东方影都影视产业园动作捕捉棚 摄影/王大勇
2021年,新区设立了国内首个地方影视服务管理机构——影视产业发展中心,这标志着新区在影视产业服务领域迈出了重要一步。该中心围绕区域影视产业开展规划研究、政策扶持、公共服务、“双招双引”以及“影视之都”品牌打造等工作,承担影视文化产业链工作专班职能,统筹推进青岛影视基地高标准建设。
影视产业发展中心的成立,推动了实施数字影都提速,并搭建了“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包括线下实体大厅和线上服务平台,为企业和剧组提供政策咨询兑现、项目备案审批协办、拍摄场景协调、企业注册代办等33项配套服务,打造了公共服务标准化、政策兑现零跑腿、业务办理零等候的“一标双零”影视服务品牌。

电影《长城》拍摄现场
针对影视行业的特有属性,“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和剧组设立了服务专员,组建了专属的服务保障微信沟通群,保障企业业务有序开展、影视剧组拍摄高效进行。同时,开发搭建了影视产业政策申报平台,申报企业通过线上平台提交证明材料、申报政策,全程零跑腿,与业务人员零见面,即可享受补贴到账户的便捷服务。
青岛以政策创新破解行业发展瓶颈,不仅实现资源、人才、人气的聚集,更进一步打造出囊括文旅、科创、娱乐消费等领域在内的多业态产业集群,让电影正成为城市更新的“文化催化剂”。
如今,青岛这座城市已从最初的影视“取景地”蜕变为超级“造梦场”。华表奖的青岛时刻,恰如一场承前启后的宣言。电影是梦,而青岛让梦成真。这座正将电影基因刻入城市血脉的“造梦之城”,正以华表奖为媒,书写着新时代的光影史诗。当镜头聚焦这片山海,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电影产业的现在,更是文化强国的未来。

来源:长安街知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