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河北唐山容大特教中心:“残缺花朵”也有春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7:10:00    

早上10点,位于河北省唐山市古冶区林西商贸城的“憨憨梦工厂”飘出阵阵奶香。“唐宝宝”洋洋(化名)将一盘纸杯蛋糕送入烤箱后,转身对着直播镜头羞涩地竖起大拇指。这个曾经因唐氏综合征辍学的男孩,如今已是唐山容大特教中心抖音账号的明星主播,他的每次直播都得到众多叔叔阿姨弹幕夸赞。

从1962年聋哑学校的砖瓦房,到如今占地超万平方米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教综合体,唐山容大特教中心通过“双向延伸”融合教育,用63载光阴汇编成精彩篇章:让每一朵“残缺花朵”也有自己的春天。

在该校感觉统合训练室里,被确诊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小蕊(化名)正在10厘米宽的平衡木上练习“企鹅漫步”。刚到学校的时候,她只能在上面站立3秒,经过两周训练后,现在可以走20步。“这是感觉统合训练,可以提升孩子们的平衡能力和本体觉。”康复教师刘丽娅轻声解释。

这间教室就是“融爱园”学前康复部的一部分,承载着学校自1989年开设学前班以来的初心——通过早期干预,为特殊儿童的人生创造更多可能性。

校史馆里,一张泛黄的照片定格了1989年第一批学前班师生合影。“当年只有7个孩子,但‘教育康复一体化’的理念在那个时候已经萌芽。”校长王欣指着照片说。

除了校内专业的康复团队,容大特教中心还争取到了当地医院的支持。2017年,医院为学生开设“绿色通道”,提供医疗和康复一体的服务。“有需求的孩子,在每天下午上完两节课后到医院进行康复,这部分费用由政府承担。”学前部主任赵希媛说。到目前为止,学前部已经有2个小朋友经过康复治疗和学习回到了普通幼儿园,这种“嵌入式融合”已惠及30多个家庭。“这些特殊孩子如同一面镜子,映射出学校对于‘融合’的理解与落实。”王欣说。

长期以来,特殊儿童“随班就读”比较普遍,但是大部分普校都缺乏融合教育的专业支持。容大特教中心选择了一条破壁之路:不是简单地将孩子推向普校,而是打造可进可退的融合教育生态圈——普特融合实验班,努力实现“学科课程+康复训练+兴趣培养”三轨并行。

走进该校普特融合实验班,语文老师李青正在用普校教材讲授《荷花》。不同于传统课堂,她手中的教案标注着密密麻麻的符号,其中,绿色三角代表需拆分讲解的长句,红色圆圈提示需搭配实物演示的概念。“我们的孩子们可能有智力边缘、多动症、感统失调甚至是孤独症谱系障碍等问题,因此在分析课标和市内近几年的测试卷的基础上,我们保留了基础知识,减少或者删除拓展性、拔高性的教学内容,从而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李青拿着一名学生的作业本说。

课堂外,另一种充满活力的融合正在悄然展开。

每天下午第一节课的铃声响起,学生便在教师的带领下奔向兴趣课堂:轮滑教室里,16岁的智力障碍男孩小磊(化名)正专注地调整护具,轮滑鞋在地板上划出流畅的弧线;书法教室里,墨香氤氲,患有语言障碍的彤彤(化名),正一笔一画地临摹着自己的名字。“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打开孩子心门的钥匙。”看着学生为队友精准投壶欢呼雀跃,王欣很是欣慰。

2022年,唐山市提出发展学前特殊教育、高中阶段特殊教育的“双向延伸”规划,容大特教中心将普通高中班扩建为普通高中部和职业教育部。如今,学校职业课程与时俱进,烘焙、洗车、擦鞋、陶艺、按摩等专业应有尽有。

该校还将“9+1”职前班升级为“9+1+1”模式,即在九年义务教育后增设三年职教体系,第一年为校内职业培训,第二年为校外实训基地锻炼,第三年为校企合作实践。在这一构想下,容大特教中心职业教育部实训基地于2024年9月落成,建筑面积达389.55平方米,装备齐全,功能丰富。

在一楼“憨憨梦工厂”,19岁的聋哑女孩小雨(化名)正在揉捏面团,指尖沾着面粉在案板上划出弧线,当烤箱“叮”地响起,她捧出金黄的蛋挞。而在二楼的陶艺教室,患有语言障碍的彤彤(化名)专注地捏着手中的泥坯,通过指尖传递情感,歪斜的陶罐在她的手中变得越来越圆润光滑。

这个由商铺改造的实训基地,既是教学场所,更是特殊孩子与真实社会的接驳站。

夕阳西下,轮滑在地面划出银色弧线,与陶窑中渐变的釉色相互辉映。“明天要做星星饼干哦!”不知谁喊了一声,现场顿时炸开一阵欢呼声。窗外,商贸城华灯初上,与教室里的灯光交叠成一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周洪松 通讯员 曹书娟)

作者:周洪松 曹书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