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致敬母亲诞辰100周年,王安忆将舞剧《百合花》视为珍贵礼物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10:14:00    

今年刚好是王安忆母亲、小说家茹志鹃诞辰一百周年,作家、编剧王安忆在芭蕾舞剧《百合花》首演媒体见面会上深情告白,“现在人们记忆力不太好,(文学)世代更迭很快,母亲去世不过三十年,她名字已经逐渐被人遗忘,所以上芭有这个创作,我很感动。”

红色基因如潺潺流水,浸润着上海这座城市的血脉,赋予了文艺创作深沉而鲜活的生命力。7月18日至20日,上海芭蕾舞团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将在上海大剧院首演。4月23日世界读书日,上海芭蕾舞团在“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的朵云书院·旗舰店,揭开原创芭蕾舞剧《百合花》的首演序幕。

239米高空的云端书店,著名作家王安忆、著名编导王舸及国内一流主创团队,作曲杨帆、舞美设计秦立运、灯光设计萧丽河、服装设计崔晓东等围绕舞剧创排历程和艺术特色分享台前幕后的故事。伴随着阵阵花香,文坛大师的笔墨灵感与海派芭蕾的足尖韵律交流碰撞,开启一场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对话。

通气会同时宣布《百合花》将于7月18日至20日、8月1日至3日先后登陆上海大剧院、国家大剧院,演出分别于4月23日、24日正式开票。

原著《百合花》是著名作家茹志鹃1958年发表在《延河》的短篇小说,故事以细腻的笔触刻画小人物的情感。2022年,《百合花》正式被收入全国高中语文教材。

上海芭蕾舞团此次邀请王安忆亲自执笔改编,王舸担任总编导倾力打造的《百合花》,是这部作品首次以芭蕾舞剧的形式与观众见面。当经典文学的细腻笔触化作舞台上跃动的舞步,融合了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标识的《百合花》通过讲述“通讯员”“新媳妇”“大姐”因“借被子”产生的交集,以独特的芭蕾语汇让观众感受到纯粹真挚的人性之美、温暖质朴的人情之美和蓬勃坚韧的生命之美。

一场跨越七十年的艺术对话

作家茹志鹃笔下的百合花纯洁美好,她擅长以小见大,用一条被子、一朵野花等小物件承载宏大历史中的人性光辉。将红色经典作品以芭蕾的形式呈现,既要表达细腻的情感,又要带给观众震撼心灵的视觉体验,对于原著作者女儿、舞剧《百合花》编剧的王安忆而言,这不仅是一次充满挑战的跨界尝试,更承载了她与母亲跨越时空的文学情感交流。早在2022年11月,上海芭蕾舞团就与王安忆围绕《百合花》的创排基础和剧本创作方向进行了深入讨论,在她看来,原著的结构细致严密、文笔委婉细腻,与上海芭蕾舞团高贵典雅、精致细腻的海派芭蕾艺术风格不谋而合,是一部非常适合改编为芭蕾舞剧的作品。

在创作过程中,这位早已名声斐然的作家无数次将自己沉浸在母亲温婉而富有张力的文字中,探寻每个细节背后的情感密码。在通讯员挺身而出不幸牺牲的场景中,编剧用详细的文字描述他飞身上前的动作,展现出果断、勇敢的人物形象。剧中还有许多充满艺术爆发力的部分,用富有层次的细节刻画人物,这种以小见大的日常叙事,是茹志鹃创作的精髓,在这一点上,王安忆和母亲一脉相承。

为了真切感受老一辈人的革命情怀,王安忆与主创团队踏上了前往故事发生地海安的采风,听着当地百姓讲述那段军民鱼水情深的过往,不断为创作注入鲜活的灵感。她还走进排练厅,看着演员们用富有张力的肢体语汇将母亲笔下鲜明立体的人物跃然眼前,王安忆十分感动,表示舞剧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很成功,这种众人拾柴的创作方式,让她对这次改编充满信心。

此次《百合花》在申城舞台绽放,母女两代作家笔墨“对话”,让城市根脉中的红色基因在海派芭蕾的演绎下绵延生辉。上海芭蕾舞团团长季萍萍表示:“我们不断用芭蕾这一世界语汇讲好中国故事、传承红色经典,坚持‘两条腿’走路,在探索芭蕾民族化的同时,致力于原创剧目的创作与积累,并积极推动精品力作走出去,在国际舞台打响上海文化品牌。《百合花》汇聚国内顶尖主创阵容,是对先辈足迹的追寻、对革命精神的延续,我们将始终坚守艺术血脉中的匠心与恒心,不断走好为人民创作的路,将精心打造的芭蕾精品呈献给每一位观众。”

青春叙事打动人心

青春总是最动人的。为了构建作品独特的审美气质,《百合花》主创团队在原著基础上进行了戏剧性扩充,将舞剧打造成为一部洋溢着青春气息的青春剧,作品体现出江南气息和浪漫情怀,歌颂年轻人对青春、生命、和平的向往和追求。

多次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荷花奖的总编导王舸一直以来致力于用舞剧作品讲好中国故事,他的作品有着很强的叙事性,不需借助语言,情节的表达依旧自然流畅。此次执导《百合花》,将中国文学经典和西方芭蕾的审美相融合,王舸面临着多重挑战。他一头扎进对原著的研读中,经过反复推敲,不断与编剧王安忆进行沟通,寻找适合舞蹈语言特点和舞台呈现方式的创作突破口,并对文学作品中的情节结构、人物关系进行相应调整,力求打造出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舞台作品。

在王舸与主创团队的灵感碰撞下,观众将看到一个个性格鲜明、格外“接地气”的形象。通讯员朝气、质朴却又腼腆的样子,新媳妇从羞涩到心怀大爱的转变,这些立体多面的人物被刻画得淋漓尽致。双人舞编排通过独特的芭蕾语汇传递微妙的情感,在主创团队倾力塑造下,演员们在情感表达上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剧中核心情节“借被子”看似是一件日常小事,但在编导的精心编排下,通过细腻的人物刻画表达出年轻人在面对困难时的抉择与成长,成为全剧最打动人的亮点之一。

《百合花》中形形色色的人物通过青年演员的全情演绎得到充分展现。上芭首席主要演员戚冰雪、主要演员许靖昆、郭文槿、周嘉雯、赵美慈等在剧中饰演主角,为角色投入了大量心血与时间,他们不断突破固有的表演范式,努力化身为一个个贴近年代的真实人物,力求在舞剧构建的艺术空间里,带领观众“沉浸式”回到1946年的秋天。

彰显兼容并蓄的海派美学

上海芭蕾舞团有《白毛女》这样的“传家宝”在芭蕾民族化的道路上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创排《百合花》,上芭继续肩负着创作出有中国风格、国际视野的海派芭蕾精品,以芭蕾的优雅诠释烽火中的坚韧,让硝烟里的青春信仰在舞台上闪闪发光。

如何既保留原著小说清新俊逸的文学气质,又能以海派芭蕾的精致细腻演绎出一部浪漫抒情的红色题材芭蕾舞剧?创作团队在致敬传统与艺术创新的平衡中匠心独运,通过对舞蹈语汇、音乐叙事、舞美服装以及灯光设计等进行修改提升,使舞剧融合红色文化、海派文化的同时,表现出江南文化特有的温婉气质。作曲家杨帆以交响化的语言为基础,回归芭蕾艺术最本真的表达,融入民乐、民歌等民族元素,让情感在旋律中自然流露。舞美设计秦立运以印象派般的朦胧笔触,勾勒出潮湿温润的江南意象,舞台在各种场景中自由切换,构建出的虚实交错的叙事空间赋予舞剧深邃的层次感。

服装设计崔晓东将现实世界的服装采用鲜明且浓郁的色彩,回忆的柔和则似水彩般轻盈,在对比中烘托出时代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灯光设计萧丽河以写实描摹现实,以梦境般的色彩晕染回忆,灯光的节奏也随剧情不断变化,映照出江南的柔美与人性的美好。

“在红色基因与海派芭蕾美学的交融中,观众将欣赏到经典文学的诗意与芭蕾艺术的灵性在舞台上相互碰撞,以芭蕾的舞步描绘信仰的力量。”上海芭蕾舞团艺术总监辛丽丽表示,通过大家共同努力打造出的舞剧《百合花》是上芭用芭蕾艺术讲述中国故事的又一次突破,让年轻一代的演员们得到了快速历练和成长。

主创团队还将持续打磨,从各个舞台元素的协调配合出发,确保舞剧的高质量呈现。在上海大剧院世界首演的舞台上,上芭还将邀请著名指挥家张诚杰执棒,上海歌剧院交响乐团现场伴奏。当精彩的舞台表演将细腻的文字一一呈现,恢弘的音乐与饱满的情绪把剧情一步步推向高潮,舞台上,这场跨越时空的母女对话、文学传承与历史记忆,都将化作百合花的芬芳,以最纯粹的“中国式浪漫”惊艳观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