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纪实文学丨杨玺:北极镇听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6:50:00    

2017年,我从漠河驱车赶往北极镇,汽车在茫茫森林中穿梭,鸟语花香扑面而来,刚修好的水泥路整洁漂亮,银蛇般蜿蜒向前。浓烈的阳光不时从林间洒下来,映照在路侧小溪旁高高矮矮的雪堆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

放眼望去,茫茫一片森林,没有崇山峻岭,没有陡崖险坡,路旁全是错落有致的白桦林和松树,大都碗口粗,有的拳头大,更远的如天然卫士,粗壮朴实,干净利索,俊秀挺拔,直插云霄。树下是漫山遍野的杜鹃花,如铺上一层绚丽的织锦,微风袭来,花香四溢,吹皱了林间欢畅的小溪。轻踏落叶,屏住呼吸,虫鸣鸟叫,天人合一,给人平添一丝暖意。

只有登临龙江第一湾,才真正感受到大自然的魔力,烟波浩渺的龙江第一湾从眼前缓缓流淌,哲罗、细鳞、重唇、鳇鱼等珍贵冷水鱼游来游去。用江水炖江鱼,其味之鲜,其心之甜,无与伦比。还可用丝网挂鱼,江边垂钓,其乐无穷。冬季,则凿冰捕鱼,用丝网从冰眼里放下,稍候片刻,慢慢拽出一条条鲜鱼,更增添了北国情趣。

然而高处不胜寒,只有身临其境,才切身体会到阳光下寒流迸发,美景中暗流涌动的景象。在大家纷纷驻足留影观景时,对岸吹来一阵江风,瞬间刺骨的风带来毫无征兆的雨粒,温暖的阳光卷起猝不及防的碎雪,都在这里交汇,生生不息,可谓“一湾有四季,十步不同天。”猴急的风把大家吹得紧握栏杆,生怕不小心被风胁迫着“飞檐走壁”,一下子溜到了对岸。

此刻,驻足风中闭眼,任呼啸而来的涛声拂面,任四面旋涡的冰雨洗心,任凭晶莹的雪花和调皮的雨粒浸透肌肤,沁人心脾,让肺中的呼吸与血管中的血流融为一体,顺应天地,滋润万物。

伫立良久,慢慢一股凉意涌上心头。是啊,曾经绵延不绝,辽阔无垠的温带针叶林海洋,仿佛很多声音在回响,细细一听,却没半点声响。传说曾经让慈禧龙颜大悦蜿的胭脂沟,早已不复当年盛况,留在眼前的只有破败和荒凉。“这是多数人从未见过的景象,满山遍岭的野花,开放得触目惊心,如果绽开是一种动作,这野花的动作可以说是激烈,人迹罕至的大兴安岭深处,这片野花盛开的地方,把春天描绘到了极致。”百年前曾辉煌一时的淘金热,那些与黄灿灿的金子相关的淘金者及其命运,都沉湮在这冷寂和空茫中。如今在呼啸风中,是否有“胭脂们”不散的芳魂?只有与达子香有关的诗句,似乎还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野火摧残不低头,妖风肆虐不弯腰。矗立在一棵棵饱经风霜洗礼、伟岸挺立的雪松面前,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基因在支撑?我纠结了良久?这难道不是一代代边防官兵的精神支柱吗?

呵气成冰,滴水成钉。他们如这里的雪松一样耐得住极寒,耐得住寂寞,傲然挺立,寒风吹不倒,冰雪压不垮,极寒冻不走。正如这里的边防战士,在最冷到零下52度极寒天气下,真正把“最北最冷最放心,最偏最远最忠诚”的红色基因融入自己的血脉,守护着这里的一方水土,令人心生敬意。

北极镇地广人稀,山高林密,岛屿众多。边境线全长,突发事件发生时,民警无法第一时间赶至现场,村民办事办证难是制约警民关系的最大掣肘。

“警务就是家务,工作就是生活”,在黑龙江源头的洛古河村,洛古河夫妻警务室外墙上的这句话格外醒目。

洛古河位于中俄边境、有着“龙江源头第一村”美誉,这里以冷闻名,全年无霜期仅80余天,我国气温最低的极值零下52.3度就测自这个村的气象观测点。2010年5月,贾晨翔携妻来到洛古河夫妻警务室,这一驻就是7年。

爱他,就陪他一起品尝酸甜苦辣。一个戍边人与一个都市白领,在这个偏僻的小村落里演绎了一段浪漫的爱情。

贾晨翔和妻子王晓莲是高中同学,上大学后经常来往。踏实、爱看书的贾晨翔让王晓莲产生了好感。于是,羞涩、腼腆的王晓莲向贾晨翔发出了喜欢的“信号”。最终,他们成为一对幸福的恋人。

2005年,贾晨翔毕业后成为一名边防警官。一年后,渴望成为一名优秀律师的王晓莲应聘到哈尔滨一家律师事务所。可是没多久,在思念驱使下,王晓莲倒了几趟车,来到大兴安岭深处贾晨翔所在的哨所。在这个隐藏于密林深处的边关,她看到了黑瘦的贾晨翔,瞬间泪湿双眼,此刻她所有的理想与愿望都土崩瓦解。在与贾晨翔小聚几日后,王晓莲赶回大都市辞掉了工作。她不忍心爱人一个人待在那偏僻之地,要陪他一起品尝生活的酸甜苦辣。

在这里,瘦弱的晓莲学会了劈柴、烧炉子,更学会了凿冰煮雪,实现了从律师到媳妇再到编外警察的“华丽变身”。和这里融为一体,俨然成了土著居民。对于夫妻俩来说“生活就是工作,家务就是警务”,既分工又合作,贾晨翔带领村民外出巡逻,王晓莲则在家办证。贾晨翔进村走访,王晓莲入户问暖,每天过得有滋有味。

在洛古河,冷是贾晨翔夫妻俩心灵深处最难忘的记忆,一入冬,室内常常雪花般飘落些墙皮,这些发泡隆起的墙皮,一看就是经历过热涨冷缩的洗礼。

贾晨翔说,50厘米加厚的墙,仍抵挡不了凛冽寒气。除了烧锅炉,还要烧火墙火炕,但在零下40多度气温下,加柴稍微晚一点,屋子地面和墙壁开始冒凉风。虽然每年夏天都粉刷一遍墙壁,但到了冬天墙皮还是哗哗往下掉。

添柴不及时水管容易冻住,然而添柴太及时了,火炕上的被子会被烤煳。为了取暖,每天晚上要起来烧5次火炕,7年多来,每年7个月采暖期,相当于他晚上要起床7000次添柴加火。

2012年,孩子出生。贾晨翔为孩子起名“北北”。他说,因为孩子是在祖国最北寒极出生,这里不仅孕育了他的孩子,还有自己逝去的青春,更有村民期盼的温暖。

“有时真睡不着呀,想儿子,感觉对不住他,总是看照片,总也看不够”。为了不影响工作,孩子不满周岁时,就送到几千里之外的老家,由父母照看。每到夜深人静,想起北北,王晓莲眼圈就红了。2013年,央视“新春走基层”播出贾晨翔时隔4年回家过年的镜头,感动亿万观众,观众纷纷点赞、留言。

2013年6月,贾晨翔因成绩突出,被任命为副教导员。谁知所长去接他时,村民都堵在警务室,说什么都舍不得他们离开。最终,夫妻俩选择留了下来。而村里先后来过4个大学生村官,最长的一年,最短的仅个把月,都因耐不住寂寞而悄然离开……

面对极寒,贾晨翔夫妻把浓烈的青春,铺满烟波浩渺的山林,层峦叠起,随脉脉流淌的洛古河荡漾,散发着荷香。那是,浓烈的碧绿,疯长。

不怕距离有多远,我都要追你追到天边边,似乎成了青春宣言。在北极镇,另外一对夫妻同样演绎了一段浪漫的爱情故事。

一位硕士刚毕业的女大学生郭素丽,也放弃了在省委党校工作的机会,义无反顾地追随当年的恋人赵鲁杰来到北极村。他俩是高中同学,大学毕业之后一个来到了黑龙江,一个远在内蒙古。郭素丽说:“2010年研究生毕业时,我们已经异地恋了8年,不想再分隔两地,既然相爱,他作为军人没有选择的机会,当然我要追随他到这里。”

“雨天一脚泥,晴天一身灰”,最冷时气温零下五十多度……他们俩结婚后,租了间22平方米房子,其实是老乡家车库改装而成,里面有一个大土炕,外面一个炉灶,加上同事借的一台电视机,便成了一个简陋的家。当时村里没有通长电,家里的电视不用关——晚上10点准时停电,电视就断了,次日天亮时电视又吱的一响,那就是来电了。由于房子墙体很薄,保温效果极差,每天早上,房门上都会结一层厚厚的冰花,屋里盛水的桶,也会结厚厚的一层冰。

从小没见到过炉子的郭素丽,首先要学会烧炉子,给屋子供暖。赵鲁杰所在的派出所承担着173公里的中俄边境线,2380平方公里的管理区,三个自然村,一个林场1443户3457人的治安管理范围,已创下连续11年无涉外事件、15年未发生重大刑事案件的记录。可想而知,所里仅有的十几人都相当忙碌。

烧炉子前要先学会劈柴,大斧子抡不动,郭素丽只能用小斧劈。一不小心,就会被刺算计,每次劈完手里或多或少都有些刺。屋子没有保温层,所以烧一点火就热得不行,但是没有炉火一会儿又凉透了。“盼星星,盼月亮,好不容易等他下班回到家,又没电了,天冷缩在被子里,用手电照明,帮我挑刺,每挑一根,他心疼、我手疼,都锥心的疼。”郭素丽说,这是她最难忘的。

可惜,当下许多城里的年轻人整天患得患失,焦躁不安,宁愿沦为票子房子的奴隶,“也不相信爱情”。此刻,不妨来北极镇看看,从他们一个个平凡美丽的故事中获取幸福的密码,感受爱情的真谛。

这里有句名言叫“一路向北,青春无悔”,十几个平均年龄才28岁的八零九零后,在这里坚守。2017年5月19日,北极边防派出所被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戍边为民模范边防派出所”荣誉称号,这份沉甸甸的果实,也是该所70年以来获得的最高荣誉。

“军功章啊,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茬茬官兵来了,一茬茬又走了。有的妻子放弃都市繁华,追随着爱人来到这里,也有的妻子留在老家,替丈夫守家尽孝,一个人带着孩子披星戴月,辛勤劳作。无论来与否,她们都和郭素丽赵鲁杰一样,如深秋的金菊,历经了无数风雨,经得起风霜严寒考验,内敛坚贞,不张扬,不夺目,在百花凋零的村庄,依旧傲然绽放,在皑皑白雪中兀自素雅清欢。

此刻涛声依旧,仰望北极星空,繁星点点,一如脚下璀璨夺目的土地,在岁月的涛声洗礼中也变得内敛坦荡,静美无边。此刻心海平静许多,多了几分淡定从容,少了曾经的跌宕起伏。宛若冬日里皑皑白雪下的哨所,没有鲜明的色彩,却有着博大无私的品格,在纯净无瑕的世界里,依然流淌着激情四射的血液,却没有一丝尘世的戾气。一如那,夜幕降临,即将隐秘在滚滚车轮,进入梦乡的北极之夜,静谧、洁白、安然。

“伟大的心魂犹如崇山峻岭,风雨吹荡它,云翳包围它,但人们在那里呼吸时,比别处更自由更有力……在那里,他们更靠近永恒。”大音稀声,大爱稀怜,是否就是这种状态?

而在地球另一端的北极,巨船在前进中破冰的声音,是世界上最震撼的声音之一。游客最期待的是,随着穿透力强的阳光照耀过来,能看到巨船在白皑皑的冰上,铺上金灿灿的光芒。至此,我同样相信守卫祖国北极“淬火出炉”的英雄哨所,继续擦亮国门,再续辉煌,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演绎了绝无仅有的故事。

作者简介杨玺,男,70后,云南曲靖人,2001年云师大毕业入伍至今,先后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解放军文艺》《中国作家》等发表作品50余万字,2016年获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一等奖,在人民大会堂受到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接见。

来源: 光明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