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让世界看见呼伦贝尔的美


编者按
春日的呼伦贝尔,冰雪初融的额尔古纳河蜿蜒流淌,草原深处新芽破土,牧群踏响复苏的鼓点。在这片生机勃发的北疆热土上,一场以“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为号角的发展实践正蓬勃展开。2025年,自治区党委以“六个行动”为抓手,锚定“五大任务”目标,在春光中播撒奋斗实干的种子。呼伦贝尔市以此为指引,紧扣重心,周密部署,从重大项目谋划到助企惠企政策精准滴灌,从就业春风暖民心到节水行动纵深推进,从深化区域合作到北疆文化品牌璀璨绽放,每一个行动都凝聚着全市各族干部群众“想干、能干、敢干、快干”的精气神,誓将“六个行动”的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图。
呼伦贝尔市融媒体中心《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聚焦“六个行动”探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大型主题报道正式启动,邀请您一起从春天出发,走进草原深处、林海腹地、城镇街巷,用镜头捕捉春潮下的生态修复故事、非遗活化实践、文旅融合新景,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北疆答卷。全景视角记录呼伦贝尔市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以改革破题、以创新赋能,在“六个行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民生事业、不断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等领域以实干执笔、用创新泼墨的奋斗画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气质,从古老建筑的一砖一瓦到街头巷尾的方言吆喝,处处彰显它的底蕴与个性;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烟火气息,升腾起生活的温度,孕育着自身的地域风情;
文化是镌刻在民族记忆深处的符号,在世代更迭中维系着群体的认同与归属;
文化是时间的低语,是历史的沉淀,是民族的灵魂。
文化作为地区发展的精神内核,不仅是凝心聚力的源泉,更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呼伦贝尔市积极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贯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立足丰富的文化资源,主动融入和服务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不断擦亮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令人心驰神往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不仅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绝美画卷,更是北疆文化中一道亮眼的金字招牌。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丰饶的自然资源孕育了中国北方诸多的游牧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游牧文化,而后多年,各族群众历经交往交流交融,共同创造了美好家园,发展成就了今日的多彩文化。草原上的每一片草场、每一条河流、每一座敖包,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记忆与精神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原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交汇,形成了独特的文化景观。草原上的古城遗址、古墓葬群,诉说着往昔的繁华与沧桑,成为研究北疆历史文化的珍贵宝藏;各民族世代相传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口口相授,丰富了北疆文化的表现形式。各族群众卫守每寸国土,共同捍卫家园、建设家园的事迹,深化了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的精神内涵。
呼伦贝尔大草原作为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共同认同的文化品牌,在北疆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不可取代,它不仅是这片土地上独特自然风光的象征,更是多民族文化交融共生的见证。草原上的游牧文化、达斡尔族的渔猎传统以及鄂温克族的森林智慧等,都在这里交织。
呼伦贝尔大草原以其广袤的胸怀,包容了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与文化表达,成为北疆文化多样性的重要载体。以“爱国、忠诚、担当、奉献、传承、融合、和谐、创新”为核心价值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文化品牌,是北疆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是呼伦贝尔地区各族人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守望相助、心手相牵,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守卫祖国边疆、共同创造美好生活,而形成融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和戍边文化等于一体,以共同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为精神标识的地域文化。
文化北疆 思想草原
呼伦贝尔,仿若一方被岁月偏爱的文化暖洋,每一朵浪花都翻涌着无穷魅力,共同汇聚成北疆文化的澎湃浪潮。
红色文化,是呼伦贝尔大地上永不褪色的精神徽章。在五四运动影响下,革命的火种在呼伦贝尔点燃,中国共产党崇高的革命理想传播到这里后,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一起,为实现祖国和民族的彻底解放抛头颅洒热血;1926年,博克图机务段建立了中共地下党组织;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驻守呼伦贝尔地区的哈满护路军总司令苏炳文将军在海拉尔誓师宣布抗日,史称“海满抗战”;1939年至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三进呼伦贝尔,开展抗日斗争,抗联第三路军在此建立根据地;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成千上万的复转军人、知识分子和各种群体响应党和国家号召从祖国各地来到呼伦贝尔,参与到大兴安岭开发、农垦开发、煤炭开发等事业中,共同振兴边疆、支援祖国建设,成为开发建设呼伦贝尔的生力军,成为呼伦贝尔地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和民族团结进步的深厚底色。

草原文化,是呼伦贝尔大地上游牧文明的诗意牧歌。从拓跋鲜卑的迁徙发展,到成吉思汗阔亦田之战的古战场遗址;从扎赉诺尔远古文化展现的北方文明起源,到哈克遗址、浩特陶海遗址的神秘过往,每一处历史遗迹都诉说着草原文化的源远流长。巴尔虎银器制作技艺、蒙古族服饰制作等传统手艺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男儿三艺”——骑马、射箭、摔跤是那达慕大会上的核心竞技项目;《敖包相会》《草原晨曲》等经典草原歌曲传唱大江南北······其中蕴含着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精神内核。在呼伦贝尔草原上,蒙古马有着广泛的分布,以坚韧不拔、耐力持久著称,这种精神也深深植根于当地的文化与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吃苦耐劳、坚忍不拔;守望相助、开拓进取;忠于职守、甘于奉献;适应自然、和谐共生”的蒙古马精神,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在呼伦贝尔每一寸土地上生动体现。

农耕文化,是呼伦贝尔大地上各族群众的温暖根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呼伦贝尔地区各族劳动人民创造出许多艺术形式,舞蹈“鲁日格勒”、山歌“扎恩达勒”、民间说唱艺术“乌春”等,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民族文化认同和传承的重要方式。呼伦贝尔农垦集团作为该地区的重要农业力量,通过其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传承和弘扬了农耕文化。1954年,呼伦贝尔盟人民政府成立了国营农牧场筹建委员会。1960年6月,为解决国家的粮食短缺问题,原农垦部王震部长经中央批准调拨黑龙江省牡丹江农垦局的物资、人员支援呼伦贝尔盟农垦开荒。此后,来自全国各地大批转业官兵、知青、大中专毕业生和招收的待业青年加入到农垦开发当中,与当地群众同甘共苦、铸剑为犁。经过70余年的艰苦创业,已发展成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的坚实力量。

森林文化,是呼伦贝尔大地上人与自然的和谐乐章。大兴安岭以东北——西南走向纵贯呼伦贝尔市中部,鄂伦春、鄂温克等民族的先民在林海中繁衍生息,他们的生产生活与森林紧密相连,形成了独特的森林文化。跟踪法、诱叫法等狩猎方法,撮罗子、斜仁柱、驯鹿雪橇等生产工具和生活设施,桦树皮制作、狍皮制作等传统手工艺,都是森林文化的具体体现。建国伊始,“共和国林业长子”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2015年3月31日,数万名“砍树人”放下斧锯,变成“看树人”,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以一种新的方式世世代代守护着这片森林。从输送万千栋梁出林海,跨越到护林植树筑起绿色屏障,我们用深深的家国情怀弘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三北精神”,在祖国北疆书写绿色传奇。
戍边文化,是呼伦贝尔大地上永不磨灭的历史丰碑。呼伦贝尔城因守边而建、因固边而兴。1732年,汉、蒙古、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各族军民,来到呼伦贝尔草原筑城放牧,开始守护边疆、开发边疆。近代以来,呼伦贝尔地区各族人民共御外侮,海拉尔铁路工人大罢工、反抗沙俄侵略的“麦丹之战”等热血事件都是呼伦贝尔各族群众保卫祖国领土和主权完整最有力的见证。进入新时代,从30余载母爱洒边关的孙菊亭和她的“兵妈妈”拥军团姐妹们,到被称为额尔古纳河畔的永恒界碑的边防某连连长杜宏;从“国家的孩子”两代人接续护边,到海东青骑警队、赫力沁巡防队守边境安宁护草原无恙,无一不展现着呼伦贝尔地区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共同守护祖国北疆的巨大凝聚力和强大战斗力。

在呼伦贝尔大地上,红色文化、草原文化、农耕文化、森林文化、戍边文化五大文化标识虽然在具体内容和表现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它们在精神内涵、地域分布和文化传承上存在着广泛联系,共同构成了呼伦贝尔特有的文化景观。
星熠至北 文脉绵长
历史的足迹证明,呼伦贝尔的发展倾注了来自各地各族人民的心血。他们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形成了各民族互嵌共居、交融发展的良好局面。
各种良好局面,为呼伦贝尔市深入开展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今天的呼伦贝尔正不断加大对北疆文化发展脉络及其蕴含的新时代价值的研究与实践,打造了呼伦贝尔大草原、冬运之城、油画之城等六张名片,同时将农牧户游、医疗康养、非遗体验等有机嵌入旅游线路中,满足游客不同需求,全面激发消费潜力,走出一条生态、生产、生活融合发展的新路径,振奋起各级干部群众奋力书写现代化呼伦贝尔新篇章的精气神。

呼伦贝尔大草原,无疑是呼伦贝尔最耀眼的名片。为了让这片草原更好地展现在世人面前,呼伦贝尔市在文旅融合方面下足了功夫。一方面,对草原景区进行科学规划和升级改造,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游客体验;另一方面,深入挖掘草原文化内涵,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让游客不仅能欣赏草原风光,更能沉浸式体验草原文化的魅力。

随着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冰雪运动在全国掀起热潮,呼伦贝尔敏锐地捕捉到这一机遇,全力打造“冬运之城”。借助这一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冰雪赛事和活动,包括精彩刺激的滑雪比赛、充满童趣的冰雕大赛以及热闹非凡的冰雪那达慕等。“十四冬”的成功举办,使呼伦贝尔的冰雪魅力声名远扬。随着第十一届全国大众冰雪季在呼伦贝尔启动,建在群众身边的城市越野滑雪道和丰富多彩的冰雪项目,进一步提升了“冬运之城”的品位与内涵。

艺术是生活的诗意表达,呼伦贝尔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风情宛如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滋养着艺术的生长,使其逐渐成为“油画之城”“摄影之乡”。近年来,在艺术领域,特别是油画和摄影方面,呼伦贝尔市举办了多种展览和艺术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知名油画家到呼伦贝尔采风创作,成功举办“多彩呼伦贝尔”百幅油画精品展;设立多个油画写生基地,为艺术家提供创作空间和灵感来源;举办呼伦贝尔摄影艺术节、呼伦贝尔冰雪主题摄影展,通过摄影作品展览、摄影比赛、摄影讲座等活动,聚焦呼伦贝尔的自然风光、民俗文化和生态保护。这些活动推动了艺术创作与交流,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影响力。
“融合之路”是呼伦贝尔市以文化为核心打造的精品旅游线路,旨在通过串联红色、草原、农耕、森林和戍边五大文化标识,展现北疆文化的多样性与深厚底蕴。线路以“北疆文化”为核心,展现了呼伦贝尔多元文化共生共荣的特色;“京蒙自驾”是北京与内蒙古合作推出的自驾游线路,连接北京与呼伦贝尔,全程约2000公里。呼伦贝尔是线路的核心目的地,游客可以在这里感受“世界上最美的草原”的无限魅力。
文韵北疆 草原墨香
享有“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成长的历史摇篮”“中国历史上幽静的后院”“中国最美草原”“中国最佳民族风情魅力城市”“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旅游城市”“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等诸多美誉的呼伦贝尔,毗邻俄罗斯、蒙古国,在这片大地上,多种元素交织碰撞,充实了北疆文化内涵。北疆文化不仅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桥梁,其多元性、生态性和历史性为中华文化的丰富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地位。

为推动北疆文化建设再提升,呼伦贝尔市积极实施北疆文化传播、文化标识打造、北疆文化创作、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北疆文化研究七大工程,进一步促进北疆文化的繁荣发展。
文化的魅力,在于其广泛的传播与影响。呼伦贝尔市在北疆文化传播工程上持续发力,利用全媒体平台打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传播矩阵。制作精美的短视频展示呼伦贝尔的自然风光,推出生动的直播介绍民俗风情,邀请众多文化学者、艺术家走进呼伦贝尔,开展文化论坛、艺术展览等活动,为北疆文化注入活力的同时,也让北疆文化在交流中不断升华,让北疆之声传得更远。

呼伦贝尔市深入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积极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创作出更多反映北疆文化、展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在文学领域,涌现出了一批以草原生活、民族历史为题材的小说、诗歌;在音乐方面,诞生了许多融合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风格的优秀歌曲;在舞蹈创作上,独具北疆特色的舞蹈作品频频亮相舞台。电影《呼伦贝尔城》《脐带》、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大型话剧《父亲·大兴安》等文艺精品从不同维度展现了呼伦贝尔悠久的历史与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传播地域文化的生动载体。

从古老的岩画到传统的蒙古族敖包,从鄂温克族的传统民居到鄂伦春族的桦树皮文化,呼伦贝尔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每一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北疆人民的智慧与情感。为保护传承好这些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呼伦贝尔市大力实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程,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投入大量资金对重点文化遗产进行修缮和维护,确保其得到妥善保护;举办文化遗产展览、开展文化遗产传承活动、培养文化遗产传承人,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文化遗产,激发人们保护文化遗产的热情,让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绽放出新光彩。

呼伦贝尔市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优化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文化市场体系,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高度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引进文化人才。制定优惠政策,吸引优秀文化人才来到呼伦贝尔。定期举办各类文化人才培训班、研讨会,为文化人才提供学习和交流的机会。建立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对在文化工作中表现突出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文化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一系列扎实举措全面推进文化强市建设。
对于呼伦贝尔而言,文化承载着尤为深远的意义。它体现在距今两三万年前,扎赉诺尔蘑菇山上旧石器时期古人类留下的活动痕迹中;它蕴含着自春秋战国时期以来,东胡、匈奴、鲜卑、室韦、突厥、回纥、契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迁徙流转的历史记忆;它铭刻于阿里河畔嘎仙洞遗址的石壁上,那是北魏拓跋焘派人祭祖所刻的石文祝辞;它展现在冬季冰雪赛道上拼搏的身影,凝聚着呼伦贝尔人的奋进之勇,为寒冷的季节赋予勃勃生机;它更体现在全市各族群众的坚定信念里,那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文明铸就精神之魂,草原见证历史之辉。在呼伦贝尔,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已然扬帆启航。如今,呼伦贝尔正凭借着精心规划的两条旅游线路、独具特色的五大标识、熠熠生辉的六张名片以及稳步推进的七个工程,全方位发力,奏响打造文化新高地的激昂乐章。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呼伦贝尔的美将让世界更多更亮地看见!
《春染北疆 实干开局》系列报道
总策划:张红杰
总监制:苏风宁 张晓琦
监审:毛璐璐
文字:张宪红 韩瑜
海报制作:何凯
相关链接
大地春潮涌 笃行满目新——呼伦贝尔市谋深抓实“六个行动”
奏响就业“春之声”——呼伦贝尔市就业促进行动夯实民生压舱石
从牧歌到水歌:节水行动绘就呼伦贝尔绿色新画卷
文化滋养精神根脉 品牌铸就发展之魂——呼伦贝尔市北疆文化建设提升行动 书写时代奋进新篇章
呼伦贝尔市助企行动惠及百企千商
呼伦贝尔市:在区域合作深化行动中担当重任
呼伦贝尔:以重大项目谋划行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美编:刘金旭
主编:蒋铁英
监审:韩永刚 郭悦
监制:康健 陈静文
总监制:张晓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