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原标题: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宋圭武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基础性工程。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从长远看,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应多在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方面下功夫,这是实现乡村持久振兴的重要基础。
要充分激活乡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劳动过程,也是劳动者完善自我和成就自我的过程,是通向人的解放的必由之路。“劳动创造了人本身”,是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一个基本论断。劳动使人成为人,劳动使人幸福,劳动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激活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需要在劳动制度的设计上,将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责、权、利有机结合,既体现了公平原则,也体现了效率原则,实现了公平与效率的有机统一。另外,还要进一步加强对劳动者的教育和培训工作,让劳动者掌握更多技能和技术,能更好地适应市场需要。
基于比较优势和市场需求发展乡村产业。乡村振兴,关键是产业振兴。产业振兴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从供给方面看,应立足比较优势选择产业。农业产业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产业。一个地方的农产品特性,与当地的土壤、水质、气候等密切相关,这种特性也是形成产业比较优势的基础。不顾当地资源、环境等条件,不考虑自身优势,盲目跟风发展产业,是很难有市场竞争力的。从需求方面看,发展乡村产业还要考虑市场需求问题。需求是导向。没有市场需求,产品必然没有销路,产业也发展不起来。推进供给与需求高水平均衡,需要把供给优势和市场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一是各地应基于比较优势做好“土特产”文章。二是目前民宿经济、康养产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有较大发展潜力。发展这几类产业,不仅要“有”,更要有“优”,不能有数量,无质量。没有质量,就很难有市场需求。三是发展农业产业一定要确保产业的有机性。切忌拔苗助长、急功近利,要遵循农作物生长规律。
充分发挥好新型集体经济的组织优势。集体经济抗风险能力强。农业本质是一个高风险产业。农业不仅要面对市场风险,还要面对自然风险。由于农产品无法通过长期库存来应对市场风险,所以农业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是较弱的。另外,农业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也较弱。冰雹、霜冻、干旱、虫害等,都会严重影响农业的产量和收成。所以,发展农业客观需要构建抗风险能力强的组织。集体经济有分工和规模优势。通过分工优势和规模优势,可以大大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集体经济有共同富裕的优势。集体经济的所有制形式和分配制度,为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有效保障。集体经济还有政策落实优势,能有效降低政策落实成本,提升政策落实质效。
坚持绿色原则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借助先进技术,助力农业、农村发展,助力农民增收。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一定要坚持好绿色原则。绿色是新质生产力的底蕴。大力发展乡村新质生产力,将推动乡村文明形态全面转型。对现有传统乡村产业进行绿色升级改造,对现有的农业生产方式进行技术迭代升级。依据当地资源和环境承载力,发展适宜且具有地方特色的种植业及养殖业。推广节水作物种植、不断优化农作物的种植结构和比例等,逐步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率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及低效率的养殖模式。以区域特色资源为基础,采取生态农业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的种植方式,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通过有机农业和自然耕作等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绿色生态健康的农产品,以满足人们对多样化和个性化农产品的需要。
基层党组织要发挥好领头雁作用。“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要看领头羊”。乡村振兴的众多案例,也证明了这一点。一是要切实做好村干部的选拔工作,尤其要重点做好村支部书记的选拔工作。要把想干事、能干事且能干成事的优秀党员干部,充实到村支部书记岗位上。二是在村干部的选拔上,要把年龄优势、阅历优势、知识优势、能力优势、道德优势结合起来考虑。村党支部组成人员应形成优势互补结构。三是要进一步完善村干部的考核制度。由于农村情况千差万别,各地产业基础、自然景观、风俗人文一般差异较大,所以,村干部的考核制度不能一刀切,应立足各村实际情况制定。
作者为兰州城市学院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