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温回升,医生叮嘱高血压患者:宁愿出去遛弯,也不要随便做3事
在春日暖阳的轻抚下,我们往往沉浸于万物复苏的美好,却可能忽视了某些潜藏的健康危机。一个看似平常的场景,却牵出了一个关乎无数人健康的严肃话题。一位年轻小伙在社区卫生服务站量血压时,不经意间流露出对父亲健康的担忧:“我爸春天一热就喜欢在家窝着,一边看电视一边吃点咸点心,说外面风大人多,还不如屋里舒服,但他有高血压,这种状态会不会不好?” 这简单的疑问,如同打开了一扇通往高血压患者春季健康隐患的大门。

很多人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高血压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才需要严防死守,而到了温暖的春天,血管扩张,血压似乎就会自动趋于稳定。但事实真是如此吗?当气温回升,血管确实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张,部分人的收缩压可能会轻微下降。然而,这只是表象,背后实则暗流涌动。环境温差变大、昼夜波动频繁、自主神经系统受影响、体液代谢加快等一系列变化,都在悄然影响着血压的稳定。尤其是那些原本血压控制就不太理想的患者,稍有不慎,就可能因一两个不当行为,导致血压像坐过山车一样突升突降。

春天气温一升高,不少人就开启了 “宅家模式”,往沙发上一躺,对着电视或手机,一坐就是三四个小时。可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这简直是在给血管 “埋雷”。长期静坐会使下肢血液循环减慢,血液在外周淤积,回心血量减少,进而刺激交感神经,让心率加快,血压波动幅度变大。更危险的是,当突然起身时,身体需要重新快速调整血流分布,极易诱发体位性低血压或者瞬间血压升高,导致头晕、视物模糊,严重时甚至会摔倒。研究表明,每天静坐时间超过 6 小时的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概率比活动人群高出 32%。在老年人群中,坐得越久,血压控制越差,而这种风险,光靠药物是难以完全消除的。

随着春天的到来,气温回升,一些老年高血压患者觉得身体不再寒冷,偶尔测测血压似乎也不算高,便自作主张地减药甚至停药。他们天真地以为,只要没有头晕、头痛等症状,血压就是正常的。但他们不知道,高血压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其隐蔽性,没有症状并不代表血管没有承受巨大压力。春季气温变化如同 “变脸” 一般,上午还暖洋洋,晚上可能就突然降温十度。在这种大幅波动下,没有药物的缓冲,血管极易受到应激刺激,引发破裂或血栓形成。统计显示,春季是卒中和心肌梗死的高发期之一,服药不规律与气温波动叠加,是导致血压控制失衡的重要原因。而且春季人体代谢能力增强,肾排钠增加,体液容易缺失,此时若不服药,等身体自行调整血压时,往往为时已晚。

春天出汗相对较少,很多中老年人没有明显的口渴感,便减少了饮水量。可别小看喝水这件小事,对于高血压人群来说,水分摄入不足会使血容量下降,血液黏稠度升高,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同时,由于水分少,肾脏排钠能力减弱,钠在体内滞留,进一步推高血压。这种低水平慢性缺水状态在春季尤为容易发生,因为没有高温的提醒,也没有寒冷的刺激,人体对 “该补水” 的感知变得迟钝。

一些老年人喜欢在春天的晚上用热水长时间泡脚,甚至将水温调到接近烫的程度,觉得这样特别舒服。还有人洗澡时也偏好热水浴,且时间较长。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热水刺激下肢血管扩张,大量血液会集中于下肢,容易造成头部供血不足,进而诱发晕厥。热水浴本身也会使血压剧烈波动,特别是洗完马上钻进被窝,更容易在夜间引发血压不稳。日本在冬春交替季节统计过老年人入浴后昏厥事件,多数就发生在水温过高且密闭的空间中。在中国,这个问题同样存在,只是未得到足够关注。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对温度变化极为敏感,轻微刺激都可能引发强烈反应,而这些反应往往延迟出现,让人放松了警惕。

高血压并非是立刻让人出问题的疾病,但每一个错误的日常行为,都如同在一点点压缩身体的代偿空间。今天多坐两个小时,明天多吃点咸的,后天少喝点水,再停两天药,疾病或许不会马上爆发,但血管却在默默承受着难以负荷的压力。等到真正出现问题时,回首过往,才发现那些看似平常的习惯,早已为健康埋下了隐患。所以,无论是高血压患者还是关心家人健康的我们,都应重视起来,从这个春天开始,重新调整生活节奏,别让日常习惯成为健康杀手。

本内容为故事类医疗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内容所出现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为艺术加工,并非有意冒犯或贬低任何个人、团体或组织。如有雷同,纯属巧合,请理性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