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秦腔名伶“舞”进历史长卷,茅奖同名小说改编舞剧《主角》在京首演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1 18:13:00    

“我非常感动,舞剧《主角》在对小说进行提炼之后,摒弃了形而下的故事线铺陈,更加追求形而上的精神内核。”5月9日至11日,根据茅盾文学奖作品、陈彦同名小说改编的舞剧《主角》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首演亮相,首演当晚,原著作者陈彦回想着首次登上舞蹈舞台的“忆秦娥”,发出深深的感慨,“舞剧把更多空间留给时代背景,让我看到个体命运在时代洪流里的抗争!”

删繁就简浓缩忆秦娥人生切片

舞剧《主角》由北京演艺集团出品制作,北京歌剧舞剧院制作演出,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支持,该剧以秦腔名伶忆秦娥的成长经历为主线,展现了从上世纪70年代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八九十年代,再到注重传统文化传承赓续的当下的历史图景。

《主角》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主角》原著洋洋洒洒78万字,改编为舞剧,总编导王玫没有打“安全牌”选择线性叙事,而是以忆秦娥的人生切片为角度,构建出“被迫学戏”“打磨成角”“感情纠葛”“舆论裹挟”等篇章结构,为观众展现“主角”形象的复杂与多元。

舞台上,极简的布景和讲究的细节勾勒忆秦娥的成长故事和时代的印记。练功房斑驳的砖墙,映衬着忆秦娥苦苦练功的身影;原木桌椅在追光下描摹出茶馆的烟火气,寓意经济大潮滚滚而来;四方画框圈起男女舞者,也圈起忆秦娥与第一任丈夫的婚姻,丈夫的转身离场则意味着破镜不再重圆。

《主角》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作为一部以陕西为背景、秦腔为元素的作品,《主角》中也蕴含独特的地域属性。秦腔名伶兼顾戏曲与舞蹈之美,音乐上既有秦腔风格,也有“陕派”说唱,还有极具当下元素的摇滚风,穿插于忆秦娥生命的不同时间段。

以小见大折射不同时代图景

“我很久没有接舞剧了,拒绝了很多人,但《主角》这个题材让我不能拒绝。”总编导王玫选择剧目时有自己的执着与坚守,“《主角》以小见大,忆秦娥个人成就荣辱与时代密切关联,我之前在舞剧舞台上很少能看到这样壮阔的历史图景,所以这个剧我一定接。”

《主角》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个人命运与时代洪流的纠葛,是王玫深爱《主角》的原因,也是她编创舞剧时最着力呈现的点。改革开放初期,传统戏曲受到商业经济的冲击,一度市场低迷,演员纷纷改行。舞剧的场馆场景中,群舞用夸张的市井步态围拢忆秦娥,而她穿行其中,几个简单的姿态走势,肩膀的细微耸动勾勒出盛名之下的孤独。而在注重传统文化的新世纪,忆秦娥在高台镜面上与自己的“接班人”完成了戏曲艺术的薪火相传,洗去铅华重回人物本身,也告别了舞台上的“主角”身份。

为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表现更多时代性,王玫忍痛割舍了部分情节,比如原著中四位秦腔老艺人的桥段,都凝聚在忆秦娥师傅胡彩香身上。“我不仅仅想表现一个秦腔演员的故事,而是希望观众共情,哪怕不了解秦腔的观众,也感受到社会历史背景下人物命运的发展脉络。”王玫说,舞蹈的肢体语言是艺术外部的形态,她想透过这一形态表达更多内涵。

克制编舞成就全剧独特审美

在舞蹈动作的编排上,《主角》的舞蹈语汇为主题服务,为塑造角色服务,呈现了忆秦娥真实人物状态。

这种理念在“忆秦娥练功房”段落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光束聚焦在布满裂痕的砖墙前,舞者并未呈现传统舞剧中炫目的舞段,而是以近乎写实的肢体语汇还原着戏曲演员日常的热身、踢腿、练功……这些看似“非舞”的肢体表达,表现的是忆秦娥日常练功的真实状态,也是对角色生命状态的精准捕捉。

《主角》剧照。北京日报客户端记者 方非摄

在表现忆秦娥与三任爱人的感情时,三段双人舞呈现出三种不同的爱情模式:因克制导致爱而不得的初恋情愫,爱她却利用舆论“绑架”她的丈夫,真爱艺术却因画裸画伤害忆秦娥的艺术家。尤其是第一段表现忆秦娥与初恋爱人封潇潇的双人舞,男女舞者在舞台上极少有肢体接触,克制而又情感浓郁。

“他们俩手都很难碰到,更不要谈托举了,只能靠眼神和气场,表现彼此的拉扯与痴缠。”王玫透露,排这段双人舞时,编导和演员都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和精力,最终才形成这样一段具有独特审美的男女双人舞。“舞蹈不仅仅是舞蹈,也不能只追求好看,它要传达的是生命感受。”王玫说,这是她创排《主角》的标准,也是她的艺术追求。

据悉,舞剧《主角》是2025年北京天桥艺术中心舞蹈演出季的开幕大戏。结束在京的演出后,《主角》将于5月16日至17日前往上海,作为“第四届长三角城市戏剧节”的开幕大戏,在黄浦文化中心·大上海剧场开启首站巡演。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韩轩,方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