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花地·上书房|黄仕忠:名家的文字,在我脑海中如溪水般流淌过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08:25:00    

【“4·23世界读书日”开卷有约】系列策划

“4·23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花地·上书房”专栏开启。羊城晚报记者走进各领域名家、达人的书房,探访他们的读书生活与研究路径。读者可借此一窥名家书斋,遇见更辽阔世界。

[名家书房]

“算起来,我可以说是有四个书房了:两个在家里,其中一个是和孩子共享的;两个在学校,其中一个和学生共用。” ——黄仕忠

黄仕忠在他办公室书架前 易芝娜 摄

黄仕忠,1978年考入杭州大学,1989年在中山大学获博士学位,2013年获聘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最中意的事情是读书,曾有志看遍全世界所藏中国戏曲,以十年时间调查日本之所藏,为之编制目录,并选取珍稀版本影印,继而拓展至欧美所藏。著有《中国戏曲史研究》《日本所藏中国戏曲文献研究》等,编集、整理、影印有《清车王府藏戏曲全编》《明清孤本稀见戏曲汇刊》《日本所藏稀见中国戏曲文献丛刊》等,撰有随笔集《书的诱惑》《进学记》。

阅读史

翻阅曲籍,感觉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 文/黄仕忠

我小时候生长于浙江诸暨的一个小山村,渴望读书却无书可读。家里不曾有书房,甚至连书箱也没有。记得我曾翻箱倒柜,把家里凡是印有字的纸,都翻出来反复读过,但依然不能解渴。

幸运的是,我小叔是上世纪50年代的大学生,曾留下一些读本。其中有一本《文学》,一寸多厚,封皮早已脱落,内里收录许多中短篇小说和散文,我曾反复吟味,有些篇章几乎能够背诵,后来才知道,这些都是现代文学的名家名作。父亲珍藏有一套《三国演义》,我小学三年级便偷偷读过,起初只是囫囵吞枣,此后则不记得翻过多少次。到初高中时,做代课老师的姐姐带回鲁迅作品的一些单行本,如《呐喊》《野草》等。我能读到的书有限,空闲的时间却很多,只好反复阅读,结果便在无意中完成了对一些名著的精读,这些名家的文字在我脑海中如溪水般流淌过,耳畔仿佛听见作家说话的语气,最后我的写作也带上了那种口吻,影响至今。

1978年我考上大学,入学时,我分到一册参考书——《唐人小说》,白文,无注释。我便随遇而安,从唐人作品读起,然后下及宋代,再到元明清。我在三年级时写了第一篇学术论文,就是讨论唐代白行简的《李娃传》。这篇小说我曾反复研读,直到把每个字都弄清楚,理解了故事结构和人物的行为、思想。

当时“伤痕”文学正值热点。某一节课后,老师回答完同学的提问,又坚定地说:刘心武的《班主任》在文学上其实是很幼稚的,你们也可以写得比他好;但在文学史上,它无疑会有重要地位。这番话让我开始思考文学水准与文学史地位之间的关系,并影响到我后来对戏曲创作与戏曲发展史关系的认知。

大一那年寒假,我随父亲到镇上卖完毛猪,经过新华书店,看见摆着新近才重印出版的名著《复活》,这本书我刚读过,被深深打动,于是便说想买。父亲看了我一眼,打开包钱的手绢,付了两块五毛钱。拿到书,我心中却很沉重。这是我第一次向父亲要钱买书,也是最后的一次。

大学里我主要靠借书来读,到读研究生,就必须自己备书,于是开始建立自己的书架。到中大来读博士时,我已有两架书。博士毕业留校,结婚时分到一房一厅,便在厅里做了一长排高至墙顶的书柜,颇为气派,来客称羡,我也颇感自豪。

再后来,有了房改房,我也终于拥有自己的书房。装修时,我几乎把所有的非承重墙都去掉,内嵌能放两层书的书架。然而书籍日增,空间很快捉襟见肘。那时候很多同辈友人正努力成为“藏书家”,以弥补往日无书可读之憾,我却有了另外的想法与安排。

我认为,珍稀书籍,最好的归宿应是公藏。个人私藏珍本再多,也永远达不到公藏的丰富,那么,与其个人少量“拥有”,不如亲身无限“经眼”。特别是我们要在《全元戏曲》之后编集一部明代戏曲总集《全明戏曲》,我希望亲眼阅尽世间所有存世的古代戏曲版本。在日本各家公、私立图书馆里,我一本一本翻阅、记录所见曲籍时,感觉每天的太阳都是新的,因为每天看到的都是新的古籍,每天都会有新的发现,那种愉悦,只有真正的访书人才能体会到。

况且个人居室有限,存书自也有限。个人的收藏,毕生若能用到一次,就已经“值得”,而下一代人极少能够继承父业。既然如此,不如化私为公。于是,我在中大古文献研究所设立了一间阅览室,作为研究生共同使用的书房,将我个人所得的书放在里面,可以借阅流通。

如今我的家里,主要存放着一些工具书和研究用的基本资料,其他的书籍则尽可能移到研究室。更重要的是,我也希望学生们能接受这样的理念:学术是一个共同体,作为未来的学者,无论在资料共享还是学术交流方面,都要具备“共同体”意识,惟其如此,方能从有限走向无限,从当下走向未来。

[书径]

“放下一切理论与观念,用心去贴近文本,让文字在脑海中转化成声音、画面,感受情思与逻辑的流动,体察它们在心中激起的回响、气息的流转、情感的呼应,进而领悟作者的心情、思想、技法,然后再来印证既有的理论与观念。”

[书语]

“阅读是一种心灵的对话。”

[近读]

沈津:《沈津书话》(全四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荣新江:《满世界寻找敦煌》,中华书局

商伟:《云帆集》,河北教育出版社

程章灿:《走进古典的过程》,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自荐]

《进学记》(黄仕忠),人民文学出版社

“此书记录了我个人的进学历程,也是我们这一代人共同的经历。”

原文载于《羊城晚报》2025年4月23日A8花地版

策划 | 陈桥生统筹 | 邓琼 吴小攀

相关文章